一片葉串起故鄉情 張育銓翻轉荖葉負面印象
(中央社記者盧太城台東縣15日電)雖曾養活台東數萬民眾,創下台東農作物產值最高的荖葉,但因是檳榔佐料,長期被污名化。台東大學老師張育銓花了10年時間奔波,翻轉荖葉負面印象,也創造商機。
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10月30日發文給農試所和各縣市衛生局,告知乾燥後荖藤(Piper betle L.)葉片(荖葉)可作為賦予食品特殊香味或風味的香辛料使用,並僅以達香辛調味目的,適量使用為宜,其所製產品的原料、製程、衛生、安全、標示及廣告均應符合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相關規範。
張育銓近日接獲許多朋友的祝賀,更多是農民的感謝。他說,要感謝農業部農糧署、農試所、農藥所、台東區農業改良場一起研究和動物實驗通過。
走進張育銓的辦公室,桌上擺滿各式荖葉產品,櫥櫃更堆滿上百種國外荖葉加工產品,從衛生棉、面膜、精油、牙膏、洗手乳、護膚霜、香皂、茶飲、零食等。
他說,歐美與東南亞生產的荖葉相關產品超過300種,希望台灣的荖葉未來也能創造這些商機。
荖葉曾在台東創造數十億元產值,養活數萬人,20年前甚至超越釋迦,成為台東最重要的作物,但卻被與口腔癌及環境衛生問題連結。
張育銓說,10年前他到台東大學任教時,看到農田都是黑網,好奇進入觀察,驚訝地發現「這不就是故鄉彰化永靖種的荖葉嗎?」台東因氣候炎熱使用黑網遮陽,雖與永靖栽培方式略有不同,但這也讓他與故鄉產生記憶連結。他思考,到了台東,要幫台東做什麼?於是選擇荖葉,這也是他故鄉的產業,可同時幫助兩地農民走出困境。
他指出,1997年4月行政院核定「檳榔問題管理方案」,採取「不輔導、不鼓勵、不禁止」3不政策。一方面透過公衛教育宣導荖葉與檳榔對健康的危害,一方面不支持相關研究,導致污名化不斷複製到不同層級的教育與傳播媒體,造成系統化扭曲的認知。
因此許多老師勸他不要碰荖葉,擔心影響升等,農民也曾提醒他:「你還有多久退休?不要研究荖葉啦,沒有前景。」張育銓說:「如果我再不做,就沒有人能幫助他們了(荖葉農)。」
他先到國外,尤其是東南亞荖葉的產地,蒐集當地使用資料,嘗試說服公家單位與農民參考,「荖葉可食用,不是致癌物」。他說,在一些科學論述中,荖花、荖藤及荖葉被混為檳榔配料一起評論,造成誤解;事實上,國內外研究顯示,荖葉成分具有抗氧化功能,也能抑制部分癌症產生。
張育銓將國外蒐集的資料提供給公家機關參考,並受邀演講,演講時會提供給聽眾他從國外購買的食品。他說:「這些年的存款全壓在荖葉推廣上,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經過10年努力,目前全台約有200家餐飲業者將荖葉融入料理,有約500個家庭也開始使用,其中7成與他演講推廣有關。日前衛福部公告乾燥荖葉可合法食用。
張育銓表示,對荖葉去污名化只是第一步,接下來2至3年才是真正關鍵期,下一步將從事熟荖葉研究和實踐,也會透過申請合法化,開拓更多應用範圍,提升荖葉產業價值。
合法化後,農業部門也會開始提供種植與田間管理的輔導,減少農藥使用,優化荖葉成分,朝向食用及生化發展,與世界接軌,開創更大的市場。
根據農糧署民國104年農情調查,荖葉全台灣種植面積1747.32公頃,台東縣有1433.59公頃,超過8成,曾是台東最重要作物;根據農業部台東區農業改良場的調查,20年前荖葉年產值新台幣30億元左右,最好的時候將近50億元,遠高於當時釋迦年產值的2倍。
105年7月颱風尼伯特從台東登陸,摧毀了9成荖葉園,有人無力復耕,有人轉作。根據張育銓調查,目前僅剩700公頃,雖然面積減少但因疫情和泰國風災影響,國外荖葉無法進口,因此這3年產值在60至80億元間,今年更達80億元,這2年每公斤都在200元至500元間,甚至衝到600元以上。(編輯:黃世雅)114111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