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需面對就業挑戰
中國教育部宣布,計劃逐步取消那些「就業難」的專業(科系)。雖然這個決定招到批評,但在歐美國家,失業大學生的問題同樣使得教育制度遭質疑。
文/劉孟奇
美國《華爾街日報》(TheWall Street Journal)最近報導了一則新聞:中國教育部宣布,計劃逐步取消那些「就業難」的專業(科系)。中國政府將很快開始根據就業率狀況評估大學專業,並縮小或取消那些連續兩年就業率低於60%的專業。
這個決定迅即招到批評,中國官方英文報紙《中國日報》(China Daily)的一篇報導說,很多大學教授感到不滿,因為他們認為這可能會減少一些重要基礎專業所需的人才規模,比如生物。《新京報》上的一篇專欄文章則批評,這只會促使大學謊報就業率。
無論如何,中國教育部的政策宣示,顯示出中國政府對於「蟻族」—高學歷失業者問題的擔憂。根據官方數據,在2010年,28%的中國新近畢業大學生沒有找到工作,而在2009年,這個數字則高達32%。
同樣的壓力也發生在歐美國家。《華爾街日報》的報導就指出,失業大學生的問題同樣使得美國教育制度遭到質疑,很多美國大學生開始重新思考自己所學專業的價值。這篇報導甚至進一步問:假使美國政府採用中國教育部的這個辦法會怎樣?答案是:據美國最新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美國第一批應被取消的專業是:心理學、美國歷史和軍事技術。
在英國,青年失業率已經達到幾十年來的最高水平,最近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刊登了一位文科畢業生撰寫,標題為「畢業即失業」的文章,裡面感慨說:「對於今天的大學畢業生,身分認同確是一個棘手的問題。他們很可能正在靠領失業救濟或者啃老度日,覺得自己一錢不值:破碎的自恃、凋零的自尊,還有窘迫的錢包,都窩在家中那間舊臥室裡。一想到還要向屹立不倒的學生貸款公司寄支票還貸款,就不免想要開一瓶威士忌,借酒澆愁。」
面對即將步入第四個年頭的經濟衰退,不只企業會繼續在強大的競爭壓力下無情地汰弱留強,大學生對於科系的選擇也會更趨務實:在英美,自然科學、數學和資訊科學相關科系的受歡迎程度都大幅上升,因為年輕人知道這些文憑比較容易找到工作。在我們這裡,同樣也必須對大學需重視學生就業的大趨勢做出務實與積極的回應。否則在全球化與少子化的衝擊下,將來會發生就業問題的恐怕不只是學生,還會包括大學裡面的教師。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全球中央》1月號;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