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紛擾二重奏:敘利亞與伊朗
敘利亞總統阿塞德在位餘日似乎不多,但阿塞德下台,周邊多國難逃動盪。至於伊朗,專家指出,如果對伊朗石油實施禁運,甚或攻打伊朗,全球油價將大漲。
文/郭傳信 (中央社兩岸暨國際新聞中心副主任)
2011年是中東地區翻天覆地的一年。人民自發的群眾抗爭運動「阿拉伯之春」風起雲湧,從北非突尼西亞迅速蔓延到中東地區,局勢瞬息萬變。突尼西亞、埃及和利比亞的獨裁政權相繼被推翻,繼之而起的是抗爭運動的幕後推手親伊斯蘭主義勢力。但這股勢力的反西方本質,卻非美歐國家所樂見,也為西方外交決策帶來困擾與猶豫,使得中東和平進程更加複雜不安。
受「阿拉伯之春」骨牌效應的衝擊,敘利亞在外來有心勢力的介入下,陷入內亂,因武力鎮壓群眾而面臨國際社會的制裁威脅,有重蹈利比亞覆轍的危機。在此同時,伊朗在發生連串不明攻擊事件和英國制裁的惱怒下,群眾衝擊英國大使館,再度牽引出聯合國指控伊朗確有從事核武研發的計畫,使得中東地區情勢益形惡化。值得注意的是,敘利亞與伊朗關係密切,也是中東地區僅餘的反美、反以陣營的兩個死硬派國家。
敘利亞出事 週邊國家都有事
由總統巴夏爾‧阿塞德(Bashar al-Asad)家族統治長達40年的敘利亞,2011年3月中旬爆發群眾大規模反政府示威活動,群眾主要不滿貧富差距懸殊與族群地位不公。示威活動至12月中旬已在各地持續了九個多月,且愈演愈烈,局勢日趨緊張。據聯合國人權組織公布的數字,敘利亞至少有5,000人在各類衝突中喪生,包括安全部隊、反政府的武裝民兵和無辜平民。阿塞德政權因武力鎮壓群眾,面臨越來越大的內外壓力,阿塞德在位餘日似乎已經不多。敘利亞周邊國家都以疑慮的眼光看待後阿塞德局勢,尤其是黎巴嫩。敘利亞曾在1976-2005年軍事占領黎巴嫩,直到黎巴嫩總理哈里里(Rafik Hariri)遇刺身亡,才在國際和區域壓力下撤軍。但經歷長達29年的耕耘,敘利亞對黎巴嫩已建立深厚的影響力,尤其和反以色列最為激烈的黎巴嫩真主黨(Hezbollah)互結盟友,相互呼應。如果阿塞德所屬的什葉艾拉韋特回教派(Alawite Muslim Sect)政權垮台,由占人口多數的遜尼派當家,真主黨為了自己生存,勢必要奪取在黎巴嫩的政治權力,結果是造成動亂與不安。
以色列、伊拉克都不樂見阿塞德下台
與敘利亞敵對的以色列,反而不希望見到阿塞德下台。以、敘之間發生多次戰爭,包括1948-1973年的三次戰爭以及1975-1990年的黎巴嫩內戰。以色列至今也仍然占領敘利亞南部的戈蘭高地。但因為在阿塞德家族統治期間,雙方邊界並未發生重大衝突,至少保持表面和平,所以以色列寧可見到阿塞德政權繼續存在。一旦敘利亞換上更為激進的遜尼派穆斯林政權,加以敘利亞境內仍有近50萬巴勒斯坦難民,後果難料。
在伊拉克,什葉派穆斯林為主的執政當局支持阿塞德,但敘利亞境內有100萬至140萬遜尼派伊拉克人,經常走私武器和人員,越界進入伊拉克對什葉派當局製造動亂。如果大馬士革政權換了遜尼派上台,將不利伊拉克什葉派政權,更擔心伊拉克境內遜尼派乘機崛起,在毗鄰敘利亞的西部地區聯合敘境遜尼派,成立類似伊拉克北部庫德族的自治區,如此一來,境內宗教種族派系複雜的伊拉克,分裂將在所難免。
俄羅斯是敘利亞戰略伙伴
俄羅斯也不願阿塞德失去政權。大馬士革與莫斯科從前蘇聯時期就一直保持友好關係。俄羅斯也是敘利亞的長期戰略伙伴,認為推翻阿塞德是西方反伊朗戰略的一部分,堅決反對北約以利比亞模式企圖推翻阿塞德。同時由於敘利亞內亂的背後也有親伊斯蘭主義的穆斯林兄弟會(The Society of the Muslim Brothers)影子,飽受伊斯蘭恐怖主義困擾的俄羅斯,擔心伊斯蘭極端主義在敘利亞泛濫。
為爭取最後一線和平希望,阿拉伯聯盟(Arab League)輪值主席卡達總理阿布杜拉(Sheikh Hamad bin Jassim bin Jabr al-Thani)2011年12月17日在多哈(Doha)阿聯部長會議記者會上表示,阿聯盟將向聯合國安理會提出敘利亞和平計畫,希望在不採取軍事行動的前提下,說服阿塞德停止武力鎮壓抗爭者。和平計畫包括解除軍事鎮壓、釋放異議人士並與反對派陣營談判民主改革。阿布杜拉同時指出,雖然敘利亞尚未回應阿聯盟提出的和平計畫,但他希望在2011年底或2012年初,能與敘利亞達成和平協議。
【本文未完,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全球中央》1月號;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