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管肉 不曾在大地行走過的肉
試管肉是利用動物細胞在培養皿中製成的肉品,不同於複製羊桃莉,它沒有生命,也不是人造肉,它是真的肉。這不「殺生」的條件,可能讓部分素食主義者改變初衷。
文/黃靜華 (加拿大卑詩大學博士班學生)
試管肉(in-vitro meat,事實上是在實驗室培養皿中製成。in -vitro在不孕科學中為試管嬰兒技術,在意義上也有些關聯,姑借用之)─在培養皿中以培養菌養出的肉品,像科幻小說一般的情節,就將成為事實。
試管肉,又稱為培養肉(cul -tured meat)、培養皿肉(petri dish meat),是一種以科學技術,利用動物細胞培養出來的肉品,既不同於複製羊桃莉,它沒有生命,只有供食用的部分,也不是人造肉(artificial meat)或肉類替代品,它是真的肉。
製肉成功 要問世還需要時間
因為試管肉無需大面積的養殖場,又避免了傳統畜牧業的不人道,能源消耗多,廢棄物及廢氣污染多等缺點,在聯合國宣布世界人口達70億新紀錄的此時,被視為解決糧食及環境問題的良方。
目前的成果是約2.5公分長,不到1公分寬,薄到幾乎透明的蒼白肉條。Maastricht University的波斯特(Mark Post)說,把它們疊上幾百層,糝入一點脂肪,煎它一下,加上生菜,蕃茄,麵包,你就有了世界第一個試管肉漢堡。在這個意義上來說,試管肉已經成功,但要真正問世,還需要些時間。
早在1932年,邱吉爾在一本名為《思維與冒險》(Thoughts and Adventures)的書中就說:「為了要吃雞胸肉或雞翅膀而養一整隻雞,是一件荒謬的事,說不定,50年後,我們可以經由某種媒介,只養出那些需要的部分」,這想法真的很「狂野(wild)」,在當時以及之後的許多年,沒有人真的在意。
二戰飢餓戰俘的構想
現年8 7 歲、荷蘭藉的范伊倫(Willem van Eelen)因為自身的經驗,倒是把這個想法放在心上,使邱吉爾天馬行空的「思想」上的「冒險」,成為事實。
范伊倫出生在印尼,印尼當時是荷蘭的殖民地。二次大戰爆發,他加入對抗日本的行列,在戰俘營待了幾年,經歷過飢餓,「如果你那時候看到我,你可以從我的肚子上看到脊椎,跟死人差不了多遠。」范伊倫從此對食物,營養及如何讓人在災難時存活的科學著迷。
戰後,范伊倫回到荷蘭,上了醫學院,教授示範了讓一塊肉在實驗室繼續成長的科學,范伊倫興起了像種穀子一般栽培肉的想法:這樣多好,既不受天候及環境影響,也不用屠殺動物。
范伊倫後來開過計程車,賣過報紙,也做過生意,但始終不忘初衷,把所有賺來的錢全部投注在「養一塊肉」的研究上。1999年,他終於取得授權。2005年,范伊倫說服荷蘭的經濟部,提供200萬歐元(約新台幣7,600萬元)支持試管肉的研究。
在那同時,美國的科學家也在太空總署的支持下,經由魚頭上的一塊肉組織, 在實驗室中讓它長大,他們把它做成小魚排,聽說長相與味道都跟真的魚相差無幾,但NASA不認為那是解決太空旅行中食物需求的好方法,研究於是終止。
范伊倫團隊的試管肉是拿動物的幹細胞來製作。團隊包括肉品公司及好幾個頂尖大學頂尖的科學家,每一個大學都有不同的任務,有的負責取幹細胞,讓它增殖,有的負責讓養出的肉長大。
從動物幹細胞開始 工程繁複
那是一個繁複的工程。首先,必須將幹細胞從豬,牛,羊,雞等的胚胎獨立出來,然後讓那細胞分裂再分裂,通常要歷時數月,接下來得誘導它長出肉,而不是骨頭,或其他不要的像腦細胞等。最後,還得幫它運動,好真的像「肌肉」。
理論上,十個幹細胞就能在幾個月內養出5萬公噸的肉來;但那只是在理想狀態下。每一階段都有許多變數與障礙,例如細胞的增生要恆常,細胞也不一定長出的是肉。而肉的細胞如果累積了太多層,因為沒有血液保持養分的流動, 細胞就會開始死去。
去年的萬聖節,世界人口達到70億,距離60億才不過12年。聯合國預測,到了下一個世紀初,世界人口將達100億。誤差範圍很大,這個數字也可能50年內就能達到。養活這多人也許不是問題,但地球得付出代價。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