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2012年11月號
身邊有好幾位擔任音樂家教老師的朋友近來表示,經濟不景氣,學琴的孩子明顯變少了。環顧生活周遭,因應不景氣而必須省錢的現象很多,「非必要支出」可以減,必要的教育、飲食、日常開銷、甚至休閒活動怎麼辦?
《全球中央》2012年11月號

張翠容:這世界是個共業

2012/11/15 12:53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這世界是個「共業」,「我雖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人類應該不分彼此,就像德希達說的「友愛的政治」,世界其實有無限可能。

採訪整理/張淑伶 (中央社編輯)

對國際事務有興趣的讀者,對張翠容應該不會陌生。她是報導國際新聞的獨立記者,強調新聞工作追求真相的價值,在兩岸三地已陸續出版過關於戰地、中東、拉丁美洲及東歐等地的深度報導。

以香港為基地的張翠容經常前來台北,為新書出版、座談會及培訓跨國非政府組織人才奔忙。以下為她接受本刊專訪,談書、談世局,也談國際新聞工作者對自己角色的認知。

全球中央(以下簡稱「問」):你前陣子去大陸宣傳新書,當地反應怎麼樣?說說你在跑新書宣傳時的感受。

張翠容(以下簡稱「張」):《中東現場》在大陸三個月賣了1萬本,要再版。此行我有幾個觀察,一個是內地的中產階級起來了,他們想學外國的中產階級,喜歡這種閱讀的品味、情趣,願意花錢買書。第二點是大陸的媒體也在發生變化,變得比較開放,有官營媒體請我寫專欄,「阿拉伯之春」也可以談,沒有限制。

我感覺到大陸民眾很渴望知道外界的事。雖然談論國際的書不少,但我是寫現場的,有區隔性。像是拉美這個地區,革命的故事對他們就很有吸引力。《中東現場》則是在回民區賣得特別好。

問:這兩年全球最引人矚目的變化,一是中東北非地區的革命風潮,一個是歐洲國家的債務危機。我曉得你也親自去了這些地方採訪並打算整理出版,能不能簡單談談這本書的重點?

張:這本書鎖定新自由主義的弊病來談。北非和歐洲雖然是不同的地區,但其實面對類似的問題,就是過去幾十年新自由主義造成的不公。這個新自由主義,和自由主義其實是沒有關係的;它不是什麼哲學理念,其實就是資本主義的變種(完全放任的市場運作),它主要的目的並不是爭取自由民主,而是掠奪。

譬如穆巴拉克統治下的埃及就是深受新自由主義影響的國家。1980年代英美希望打開資源豐富的中東市場,新自由主義隨之進入埃及,整個開放過程中,埃及政商勾結嚴重,軍方也是主要的受益人和許多事業的投資者。

至於歐洲,藉著新自由主義「去監管化」的主張,財團愈富,政治人物的政策也變成以維護財團為主。到頭來,多數人民發現自己屬於那什麼都沒有的99%......下一個革命有可能會發生在歐洲。

在新自由主義的主張中,海耶克被「綁架」了。海耶克不會贊成沒有管制的自由市場,即使是亞當‧史密斯也講倫理的。你知道嗎?所謂「看不見的手」,其實是非常有宗教意味的,和我們想的不同。

問:到了現場,所見所聞跟你之前從媒體中接觸的有什麼不同?

張:有。舉個例子。我們都隨西方媒體稱「茉莉花革命」,但當地人反對這樣稱。因為突尼西亞的南部不種茉莉花,但革命是從這裡發起的。另一個理由是,他們不想把它浪漫化,也因為反美,不想把它跟「顏色革命」(又稱花朵革命)聯想在一起。北非地區原本稱此為「尊嚴與自由革命」。

問:市面上有很多講歐債危機的書,你的書有什麼特色?

張:我的書特色就是「人性化」,看人怎麼回應環境的變局。卡謬的《瘟疫》寫得真的很好:人面對絕望,總會有可為的!你看北非人民對他們的獨裁者也是受夠了,所以革命;人對美好社會的追求,也是這樣。

市面上講歐債的著作很多都是經濟觀點,我的當然也談經濟,但更想反應背後價值觀的失落。有點像基督教講的「原罪」,或者是佛教說的「貪嗔癡」,貪婪讓我們走到今日的惡果。

問:你雖然生長在香港,但是高中就在英國就學,能不能談談教育對你從事這一行的影響?

張:大學時,我的同學來自四面八方,美國、非洲、韓國……等,發展中國家人民到英國念書的很多,他們的分享幫助我認識這些地方。

對一個地方的了解越模糊,就會越恐懼。有些人說我同情恐怖分子,事實上是因為我在現場,寫的比較有人性,畢竟在你面前的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

現在的全球化,是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不是人與人之間了解的全球化。比方說希臘,很多人批評他們的懶惰,可是你若真去了解他們的文化歷史,就不會那麼容易下結論。

問:很多年輕讀者都好奇,怎樣才能像你一樣成為一個獨立新聞工作者?請你說一下做個freelancer(自由工作者)的條件吧!

張:要做個freelancer,一定要有人脈。我建議年輕人一定要工作過,累積經驗,讓別人對你有信心,而且也能找到適合發表的刊物。工作讓你學習discipline yourself,自由工作者的紀律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就是要back to basic,過基本、簡單的生活,「無欲則剛」,從消費中解放出來。

對於自己花錢出國採訪,如果你一直考慮和猶豫到底值不值得,就表示這不是你的priority(優先),不是你最想做或最需要做的事。自己的路要自己探索,很難複製別人的經驗。

問:最後請教,你認為自己在做的事和想傳達給讀者的是什麼?

張:我希望能打破無知,人就是從無知不斷靠近真理。能讓年輕人知道生命有很多可能性,透過探索,確認自己和別人的價值。

這世界是個「共業」,「我雖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是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也是從事國際報導的原因。人類應該不分彼此,就像德希達說的「友愛的政治」,這世界其實有無限的可能。

我很喜歡阿根廷女歌手Mercedes Sosa〈圖庫曼的月亮〉的歌詞:「我歌唱月亮,並非因她照亮了黑夜;我歌唱月亮,為的是她見證了我的長旅……孤獨的月亮啊,我倆有一點相近;我一路走一路唱,以這樣的方式照亮大地。」我感到,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去為世界發光發熱,儘管這可能是趟孤獨之旅。

但,最後這還是一個態度的問題,就像波特萊爾《惡之花》說的:「真正的旅行者只是這些人……他們永遠不逃避自己的命運……他們總是說:『上路吧』。」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兩岸爭金馬 國片力求突圍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