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建築師:蓋綠色的房子

發稿時間:2009/10/17
做自己的建築師:蓋綠色的房子
做自己的建築師:蓋綠色的房子
作者|林黛羚
出版社|商周
出版日期|2009/08/09

  台灣在80年代興起自然生態寫作,有劉克襄、馬以工等作家關注此議題;到了90年代,書寫主題轉向生態觀光(例如賞鳥),並強調生活方式──在都市如何過著如田園般的隱居生活。到了2000年初期,讀者需求大量的生活資訊,各式各樣的圖鑑出版,從行道樹到菜市場的魚都有圖鑑,讀者藉此指認草木蟲魚之名;然而近年來,又從周遭的觀察注目到自身居住的場域,思索著:我們要住在怎樣的地方?

  作者林黛羚上一本書《蓋自己的房子》成為暢銷書,我們可以樂見台灣的建築黑暗期已過去,過去民眾住的是「買得起」的房子,而不是「合適」的房子,現在衣食溫飽後,終於可以注重居住品質,夢想理想的居所。本書更延伸為「綠色房子」,但台灣真正的環保節能屋太少,這裡的綠色,只能說是有水資源、多樣生物,住起來舒適的房子。儘管受限於台灣的關係,書裡的案例並不特別出色,但卻有其意義與指標,漂亮的照片、建屋的故事,打動讀者的心,也詳加介紹施工方法,使讀者能按圖索驥,具實用性。

  但本書無法深入關注,或是說不得不忽略綠房子背後的問題。例如許多人都想買農地蓋房子,法律卻規定要765坪以上農地才能蓋農舍,而且只能建十分之一,也就是76.5坪,有多少人能不違法建農舍呢?又,當農地變成生產力極低的自用或觀賞農地,對生態會造成多大的影響?這些都是我們必須深思的問題。

文章節錄

台中霧峰.二十五年後,終於甦醒的房子

  只留老房子的骨架,重新填肉換皮,自行混調出內外牆壁的質感塗料,以漂流木、鋼筋、黑鐵,搭配創意工法,讓老房子如舊似新、低調而充滿生命力。

  兩年前,霧峰921地震教育園區旁山上的老社區,突然出現了一位年輕人,對著一間棄置二十五年的老房子東張西望,引來附近歐巴桑的同情,「這個年輕人怎麼這麼可憐,要跑來這鄉下住這麼破舊的房子?」

  吳一志,霧峰人,已經在台中市買了一棟透天住宅,卻又渴望能夠找一塊地,蓋一棟屬於自己的房子與工作室。他找遍中部各鄉鎮,直到有一次回霧峰老家,母親提起父親生前最喜歡散步的路徑,他心血來潮也跟著去走一遍,在路途上,他被一棟老房子的地點給煞到了。

走遍中部,終於在老家找到理想地點

  這棟老房子座落於山坡產業道路旁,面對的是綠意盎然、毫無開發的山谷,還可以看到夕陽從山頂慢慢落下,所在位置絕佳。不過房子本身,則是三十年前蓋的老屋,當時似乎頗流行西班牙風格的建築,一棟分為左右兩戶,斜牆、西班牙瓦,坪數不大。吳一志看到的這棟,還大致維持著原有的骨架與外貌。

  不過,一棟有兩戶,他必須先找到兩位屋主才行。左棟的屋主A很快就找到,雖不願意賣,但願意出租給他,右棟屋主B長年在國外,好不容易回國連絡上,安排相約看房子。

管線配置考慮未來分隔的可能性

  為節省經費,決定保留建築本體的原有樑柱。先打通兩棟之間的隔牆,並處理牆面、頂樓壁癌的狀況。原有的水電管線都老化了,他將所有的水電管線都集中在兩棟之間柱子旁,設有管線間,「在重鋪管線時,有很多細節只有我知道,刻意將電源箱及電信箱全部整合在兩棟中間的柱子兩側,以後若房東們又將房子隔開,仍可各自處理配線。」

民宅前的大水窟

  在房子翻修的同時,前院也開始進行挖方,長約10公尺、寬達10公尺、深約30公分的的大凹槽,先進行池底整平、再用磚砌出水池周邊形狀、再鋪高碳網代替鋼筋、最後再以混凝土灌漿並加以粉光。「喔,原來是要開釣蝦場啊!」可愛的阿桑們暫時得出結論。

戶外梯歡迎鄰居上樓賞夕陽

  在靠馬路的一側,吳一志設計透空的鐵件樓梯,可直接通往二樓的平台及頂樓,要到二樓的書房不一定得從室內走。「我看鄰居們的頂樓都不太容易上去,這裡的夕陽及風景太美,一個人欣賞太可惜,」吳一志說,「這道室外梯,鄰居可以自由上下。」完工之後,當地居民大多害羞憨厚,要上去還是都會先知會一聲,甚至帶些家常菜與吳家一起在頂樓分享。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