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星球

發稿時間:2019/07/05
我們的星球
我們的星球
作者|艾雷斯泰‧法瑟吉爾、基思‧肖利、佛瑞德‧皮爾斯
譯者|王潔
出版社|麥浩斯
出版日期|2019/06/01

  北極融冰是真的嗎?北極熊真的要滅絕了嗎?全世界的珊瑚數量銳減?馴鹿、花豹、灰熊、老虎……世界上有數百種生物都瀕臨絕種?極地、冰川、沙漠、海洋、叢林,這些地方窮極一生,也許我們都不會踏足涉入。假使有一天,我們親眼目睹地球另一端的世界,也許就無法視而不見、掩耳盜鈴,甚至會為之感動,因為我們的星球是如此美麗,原始壯闊的天然奇景,生機蓬勃的生態景觀,在在讓人沉醉嚮往。《我們的星球》將世界最美的景觀帶到我們眼前,同時也結合最新的環境與生態研究,期盼告訴我們,這個世界到底發生了什麼?

文章節錄

  大部分受人類活動影響的自然生態系統,包括多數草原地區,都已被變更作農地。若要保育僅存的資源,並重建草原棲息地,就必須停止爭奪土地,且要逆向操作,將土地歸還給大自然。幸好近幾十年來,世界各地在有效生產糧食方面已有了長足的進展。

  多虧了綠色革命研發出高產作物,現在要養活一個人,所需的土地面積比一世紀前少了一半。過去25年來農產量提高,故能因應人口成長,但農地範圍基本上在過去25年內卻從未減少。世界上有些地方的「農地使用率可能已達飽和」了。

  不過還是有好消息的。人口增加幅度可能即將趨緩。平均家庭人數已逐年下降,上個世代每個家庭的人數約5至6人,如今已降至2到3人。人口學家表示,即使人類壽命增長,全球人口仍有可能在本世紀末前達到高峰。

  那麼我們是否再也不必與大自然爭地了呢?還沒那麼快。不幸的是我們仍然持續向大自然爭奪富饒、且生態價值高的土地──尤其是熱帶地區的原始草原和森林,但歸還的時候卻成了貧瘠的土地,且往往還是因為鹽鹼化,或是被嚴重侵蝕到無法使用才歸還。

  假使我們歸還給大自然的是像加州那樣具毒性的田地,或是撒哈拉沙漠邊緣被侵蝕的土壤,然後同時又繼續破壞亞馬遜和婆羅洲的雨林,並將非洲草原變成農地,那麼「農地使用率達飽和」的意義就不大了。且儘管人口增長的速度有漸緩的趨勢,但人類對農作物的浪費,卻使得我們無法享受生態所帶來的好處。

  全球生產的糧食其實足以供給100億人口,但真正食用的量根本不到一半,大部份其實都被浪費了:不是堆在倉庫裡腐爛,就是被揮霍的消費者丟棄了。有些食物被轉化為生物燃料,更多則是被拿去餵食牲畜,以滿足人類對肉類和乳製品日益增加的需求。

  全球的牛、豬隻、綿羊和山羊數量現已達43億,且數字還在持續增加中。這相當於全球每個人都擁有不只一隻動物,而且還不包括全球的200億隻雞。

  由於草地數量減少,人類改在養殖場養殖動物。這些動物不是在草原上吃草,而是食用大豆、玉米、其他作物、還有魚粉等飼料。為了飼養人類食用的牲畜而種植的作物,所需的土地遠比直接種植作物餵飽人類還要多更多。生產1大卡的牛肉必須耗費8大卡的穀物,乳製品所耗費的量稍微少一些。

  在過去1百年當中,為了種植家畜飼料而將草地變更農地,對自然生態系統的損害,比什麼都嚴重。

  舉例來說,為了要種植大豆餵食中國和歐洲的牲畜,犧牲了許多巴西稀樹草原。假使我們更善用糧食作物,那麼不必向大自然爭地也能餵飽全球人口。然而隨著愈來愈多人採用以肉類和乳製品為主的西方飲食,使得我們正朝錯誤的方向全速發展。

  因此若要實現大型生態復育目標,與其限制人口數量,倒不如改變餵飽自己的方式。簡單來說,我們必須做2件事。首先我們必須更有效的耕作,才能將種植每1公噸糧食對環境所造成的傷害都降到最低。再來必須改變飲食習慣,才能減少需種植的作物量。我們未必都要成為純素食者,甚或是素食主義者,但至少我們應該儘量減少依賴會破壞生態的肉類和乳製品。

  口腹之欲確實在侵吞我們的星球。血腥的屠宰場也許在千里之外,擁擠的畜牧地遍布他國土地,龐大的經濟鏈供應各式的肉類與乳製品市場,就像任何席捲而來的經濟產品改變了所有人的生活,我們似乎難以抗拒、無力改變。但若是將科學家及研究者的努力成果,透過報導與傳播讓正確的知識傳達給大眾,假使我們可以建立更理性消費觀,就有可能改變我們的生活。

  而我們能為我們的星球做的其中一件事情,就是改變自己吃的東西。進食健康均衡的飲食,將各種各樣的植物性食品調整為更大的比例,只購買可持續供應的魚類與肉類,而非浪費食物,更有意識地吃、試著理解食物的來源與如何生產,這些都有助於保護我們的星球。

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clos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