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徐仁修、吳金黛:傾聽大自然學習人生

徐仁修紀錄荒野半世紀,吳金黛為蟲鳴鳥叫譜曲,他們要抓住台灣最美麗的一面
2018/12/7
文:鄭景雯/攝影:張皓安(徐仁修)、徐肇昌(吳金黛)

大街小巷中候選人拜票的廣播聲,造勢晚會上不絕於耳的凍蒜聲,原本很少響起的市內電話接續湧入的語音拜票聲,電視新聞中捕捉著勝利者的歡呼和失敗者的喟嘆,有發送雞排的笑聲,也有熱炒店和酒吧中傳出的咒罵聲。

台灣才剛送走九合一綁公投選舉,選前激情沸騰的聲音並未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幾乎相同分貝的檢討聲、怪罪聲、咒罵聲、嘆息聲。互相交織和衝突的聲音,很恰當的反映出台灣社會的多元面貌,偶爾卻也不免令人困惑。如果能夠摒除人聲,如果人心不再聚焦於喧囂的城市,台灣這片土地的真實聲音為何,又有多少總是存在、卻早已不被聽到的聲音。

徐仁修的山間樂園

選後的某個早晨,拜訪住在新店花園新城的荒野基金會董事長徐仁修,他投入紀錄台灣、世界各地生態長達半世紀,前陣子才赴烏干達熱帶雨林拍攝大猩猩和黑猩猩,他說,「熱帶雨林是地球最後的希望。」

全球熱帶雨林雖然只佔地球面積5%,卻有世界上60%的珍貴物種。長年來,有熱帶雨林分佈的國家,經常與財團、黑道掛勾,即便被列為保育區,仍時常有猩猩、巡守員被獵殺的情況。每回徐仁修走訪熱帶雨林,除了有當地的嚮導陪同,還得有荷槍實彈的槍兵跟隨,警戒的不是動物,而是另一群不懷好心的人類。

花園新城是新店山上的社區,離市區約30多分鐘車程,居民多半得以車代步,住在這裡的民眾多半享受親近大自然的生活,「有一天晚上聽到聲音很像狗的叫聲,那是山羌。還有一晚突然『蹦』的一聲,社區大停電,最後發現是白鼻心把電線弄斷了。最近還有鄰居在陽台種百香果一直被偷吃,她很生氣,後來我幫她拍到照片,是被獼猴偷走了。」

徐仁修開心地分享住家附近的生態環境,得意地說,「這幾年台灣生態恢復,少了獵殺,生態就會回來。」畢竟在1983年他剛搬進社區時,四周一點鳥叫聲也沒有,1995年後才陸續有包括台灣藍鵲、貓頭鷹、飛鼠、山羌、穿山甲、白鼻心等叫聲出現。這些動物,多數人必須要「眼見」才能辨別其身,但徐仁修連看都不用看,坐在家裡「只聞其聲」,便知其人。

投入生態保護 來自童年記憶

談起當年投入生態影像紀錄的起因,72歲的徐仁修不假思索地說,「小學六年級上學期,看到迪士尼的《沙漠奇觀》,就決定要從事生態影像紀錄。」紀錄片裡描寫北美大沙漠的生態,下雨的時候仙人掌一夜之間開花,原本的沙漠變成錦繡大地,而夜幕低垂的沙漠又是另一番景象,讓小徐仁修看見生命的奧妙。

徐仁修出生在新竹芎林鄉,1950年代還沒進入工業化的台灣,農田、溪邊是農村孩子的遊樂場,徒手抓泥鰍、抓蝦捕魚不成問題,有時還會親眼看到蛇從屋頂探入,一口吃下斑鳩,而吃撐的肚子卻沒法再鑽出屋瓦外。又或者是看到蛇鑽進雞舍,一口把雞蛋吞進肚,之後再躲到叢林裡瞬間扭轉身子,等蛋液吞進肚,再依序把蛋殼給吐了出來。徐仁修生動地說著兒時回憶,往事歷歷在目,他說:「童年的記憶,跟我後來成立荒野保護協會有很大的關係。」

他的童年有著蟲鳴鳥叫,夏天能聽見青蛙在大合唱,四月時還能見到滿山滿谷的螢火蟲,然而這樣的景象只存在記憶裡。1973年起他花了2年時間在台灣各地高山紀錄蘭花,親眼目睹高山崩毀的慘狀,痛心之餘在中央日報發表台灣第一篇生態浩劫文章〈失去的地平線〉,喚起政府相關單位、社會高度重視,從此徐仁修這三個字,就與生態保育劃上等號。

五感認識大自然

那時人氣正旺的他,卻也面臨人生抉擇,一是獲得公費留學到國外念育種學碩士,另一是到中美洲尼加拉瓜當農業技術顧問,最後徐仁修選擇了後者,「世界那麼漂亮,我在研究室幹嘛?」他進到當地熱帶雨林,被荒野原始之美給震撼,不但開啟他記錄熱帶雨林生態,也讓他往後的日子,不只是在台灣成立荒野保護協會,推廣生態保育,還在全台各地、澳洲、馬來西亞砂勞越等成立荒野協會分會,紀錄世界各地熱帶雨林的腳步更是沒有停歇。

在他的工作室裡,看不見任何一樣昆蟲、動物標本,只有超過30萬張的數位照片、20萬張的幻燈片以及上千個動物聲音檔案,還有那些盡是書寫和生態、大自然相關的書籍。徐仁修除了用相機紀錄生態、動物,他在1989年於墾丁擔任解說員培訓導師時,發現多數人到野外多半是靠眼睛觀察,但多數的動物根本找都找不到,因此提出「五感認識大自然」,培訓解說員先靠耳朵聽動物發出的聲音辨別,接著再靠氣味以及地上的行走痕跡尋找。

  • 蘭嶼達悟族十人漁船(徐仁修攝)
    蘭嶼達悟族十人漁船(徐仁修攝)
  • 金門(徐仁修攝)
    金門(徐仁修攝)
  • 夕照下的卑南溪,有著野性之美(徐仁修攝)
    夕照下的卑南溪,有著野性之美(徐仁修攝)
  • 屏東縣牡丹鄉東源濕地(徐仁修攝)
    屏東縣牡丹鄉東源濕地(徐仁修攝)
  • 新北三芝梯田(徐仁修攝)
    新北三芝梯田(徐仁修攝)
  • 新北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徐仁修攝)
    新北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徐仁修攝)
  • 蘭嶼達悟族十人漁船(徐仁修攝)
  • 金門(徐仁修攝)
  • 夕照下的卑南溪,有著野性之美(徐仁修攝)
  • 屏東縣牡丹鄉東源濕地(徐仁修攝)
  • 新北三芝梯田(徐仁修攝)
  • 新北淡水河紅樹林自然保留區(徐仁修攝)

徐仁修待在大自然環境比在城市時間還多,除了能辨別各種鳥類、動物叫聲,還能聽得出他們的情緒,有時也能靠模仿叫聲和動物對話。有一回他在船上,吹起口哨模仿鳥叫聲,招來「正宗」的鳥,沒想到這隻鳥嫌徐仁修的叫聲太難聽,又再叫了一回給他聽,彷彿在對徐仁修說,「你聽仔細好了,是這樣叫的:『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啾』」。

徐仁修連續模仿了幾次,結果音調都不太像,讓鳥兒好是生氣,最後叫聲變得快又急促,像是在罵徐仁修,「你怎麼這麼笨啊,學都學不會,再聽一次,這才是正統的。」徐仁修把這段和鳥吵架的過程錄了下來,一人、一鳥說學逗唱,十分有趣。

吳金黛從挫敗到開竅

關心生態環境的徐仁修收錄大自然聲音,風潮唱片製作人吳金黛同樣也收錄並製作蛙鳴鳥叫、海洋、森林、原住民天籟等聲音,相較徐仁修的「只聞其聲,便知其人」,吳金黛笑說,初期在大自然收音,「前面有四年都是亂錄一通。」

1994年吳金黛剛從美國楊百翰大學帶著她學到的錄音技術回台,在90年代台灣唱片業最盛行的年代,她進入專門製作民族音樂、宗教音樂的風潮唱片。進去沒多久,吳金黛就被老闆楊錦聰派去錄大自然的聲音,「前幾次錄音都很挫敗,用了很好的錄音器材,錄到很多噪音和雜音。」

後來在徐仁修的啟蒙下,吳金黛才抓到錄大自然聲音的竅門。徐仁修為她上了幾堂基礎的生態課,「不是去野外就有聲音可以錄音。」像是錄鳥聲必須在清晨的樹林、錄青蛙聲要在傍晚的水塘溪流,吳金黛搔搔腦笑說,「一開始真是徹底的無知。」

大自然的人生課程

而後吳金黛與徐仁修、自然錄音專家劉義驊、自然觀察家楊雅棠、大提琴家兼作曲家范宗沛合作,在1999年推出《森林狂想曲》專輯。吳金黛把在大自然收集的台灣鳥類、蛙類、蟬類、蟲類、山羌、獼猴、飛鼠、溪流等近100種台灣自然聲音,加入樂器、配樂,成為一首首動人的樂曲。

在〈夜的精靈〉裡,動物與蛙蟲組成的打擊樂團;〈野鳥情歌〉中的台灣畫眉;〈水徑〉的溪水聲與大提琴弦音水乳交融;〈日安,亞熱帶〉中段鋼琴和水聲譜成的寧靜,整張專輯呈現自然聲音與音樂融合的最高境界。

大自然的聲響,聽在學音樂製作出身的吳金黛耳裡,都幻化成具有音韻的音符,「青蛙跟昆蟲的聲音雖然沒有旋律,但會聽到一種節奏感,有些鳥的聲音像是在唱歌,就可以發展成旋律。」每回吳金黛從大自然收集聲音後,習慣把各種聲音放在眼前排排站,接著再依據每位「歌手」的歌聲高低,安排牠們在適當的時候登場。

《森林狂想曲》專輯推出的時間點,正好是921大地震發生的隔天,當時台灣整體社會氣氛低落,經濟力也大幅下降,風潮唱片也擔心這樣毫不主流的專輯會被漠視,但沒想到專輯推出一個月後,居然賣到了近一萬張,吳金黛說,「或許是大自然的聲音,能帶來心靈安慰吧。」

2003年,吳金黛在馬祖錄海(風潮唱片/吳金黛提供)
2002年,吳金黛在蘭嶼錄羊(風潮唱片/吳金黛提供)
吳金黛於阿塱壹古道野外錄音照(于蘇英攝影/風潮唱片提供)

專輯大賣後,吳金黛趁勢和楊錦聰要求,推出只有介紹動物聲音的聲音圖鑑,透過這些原音,讓民眾認識生處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聲音,進而讓民眾珍惜並保護台灣的生態,用耳朵去觀察生活週遭,學會傾聽。

多年來製作大自然專輯,也改變了吳金黛的生活習慣,「以前很暴躁、沒有耐心,但在大自然裡,多數時間是等待,且大多數收音都失敗。跟動物工作,沒有誰說了算,牠不需要配合你,對於失敗也就比較釋懷,有時鳥飛到你面前,不唱歌就是不唱,無法預料,用這樣的態度面對人生,反而更淡定。」

【吳金黛的錄音樣本】

| 七股濕地 | 抹香鯨 | 鼻瓶海豚 |飛旋海豚 | 黃腹琉璃 | 繡眼畫眉 | 綠島貝殼灘浪潮 | 貢德式赤蛙 | 藍色之門 | 蘭嶼天池 |

【徐仁修的錄音樣本】

| 莫氏樹蛙 | 台灣畫眉對鳴與筒鳥 | 鷹鵑 | 撩鳥 |

【吳金黛與徐仁修合作的大自然音樂】(風潮唱片提供)

| 1999年森林狂想曲(聆聽) | 2000年我的海洋(聆聽)|

聽到這個聲音就高興了

同樣在大自然工作超過40年的徐仁修,也從自然裡領悟處事道理,徐仁修說,「大自然才是真正神的世界,大自然沒有掠奪性,動物之間運用自然法則,共生共融。不要以為大自然裡小小的生物沒有用,獅子聽到虎頭蜂的聲音,跑得比誰還快,在這裡眾生平等,沒有貴賤。」

我問徐仁修遊走在世界各地,要如何對抗掠奪自然資源的大財團,他搖搖頭嘆了口氣說,「我們只能做釜底抽薪的事情,從孩子的教育著手,讓他們知道大自然的奧秘。對抗只會變成你死我活,但教育可以改變一代人的想法。」

蘭嶼大天池(徐仁修攝影)

近期徐仁修要出版他生涯中,最後一本記錄台灣的生態攝影集《台灣最後的荒野》攝影集,他用半世紀的時間投身環境保育,陪著台灣變老。徐仁修鏡頭下的大自然沒有醜態,儘管他一路看著家鄉逐漸流失最美的樣貌,但仍然希望把台灣最美的一面留給世人。

《台灣最後的荒野》發行後,徐仁修下一階段要出版熱帶雨林的紀錄,獻給這個世界,「我要替華人出一口氣,我們(華人)真的是有人破壞熱帶雨林,外國人都說我們不關心,我要告訴他們,我們也關心,我跑遍非洲、亞馬遜、新幾內亞等地,而且拍得比白人還要好!」徐仁修驕傲地說著。

離去前徐仁修放了一段聲音給我聽,那聲音響亮又高昂,彼此像是用鳴叫聲在唱歌,徐仁修說,「這是長臂猿,我在雨林裡面聽到這個聲音就高興了,代表雨林沒有被破壞。」他的語調帶著些許安心,但還是有著一些不安。就像我才被大自然的音韻給療癒,但隨著採訪結束,又得再踏進喧囂的市區,心情難免又浮動了起來。

徐仁修小檔案

1946年出生於新竹縣芎林鄉,屏東農專農藝科畢業,身兼作家、自然生態攝影家。60年代台灣大自然開始受破壞時,率先發起保護大自然生態的呼籲,著手拍攝與記錄台灣大自然。同時也從事自然教育,寫文章、出書、演講、辦展覽,帶學生與孩子做自然觀與體驗。1995年發起成立荒野保護協會,現職為荒野基金會董事長。

徐仁修的文章富含人文與土地的思考,早年在台灣獲得了不少文學獎項,包括1993年吳魯芹散文獎、1998年吳三連報導文學獎、2013年《國家地理台灣探險家》,早期也曾發表過許多農業技術論文、並對台灣特有種的動植物發表過專門的研究文章。

吳金黛小檔案

風潮音樂國際音樂製作總監,身兼製作人及作曲家。吳金黛擅長創作之音樂類型為大自然音樂、跨界音樂、民族音樂。1994年帶著從美國楊百翰大學學到的錄音技術回台,進入風潮唱片擔任音樂製作人,1999年推出《森林狂想曲》專輯,成為台灣第一個自然音樂製作人。2001年以《我的海洋》獲頒金曲獎最佳專輯製作人,2012年推出十年反芻大作的《綠色方舟》。

172.30.1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