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為自己和香港尋找時代座標──無大台運動裡的小誌

「傘運感覺一定要到場參與」,但這次抗爭「好像做不同的事情都能有所貢獻」
2019/12/21
文:侯文婷/影像提供:6amprojects、ZINE COOP、Lightbox攝影圖書室

香港「反送中」運動爆發後,當地不少藝術家與設計師在無力感與家鄉動盪交疊下,試著以自己的力量,自下而上地為這場「無大台」運動貢獻,他們繪製文宣、編輯小誌,想告訴世界「我們為何抗爭」。

人在異鄉也參與 留美港生做外文小誌反送中

那是剛完成碩士論文,再兩天就得搬離洛杉磯的6月,Rebecca Zhang凌晨1時在學校影印室印完檔案,與隔天還要上班、實習的朋友手動裁剪、裝訂上百本小誌。她告訴我,雖然有距離,仍想透過行動為香港做些事情。

爭取雙普選的「雨傘運動」5年前爆發時,Rebecca也在國外,但她當時並沒有積極投身運動,她說「傘運感覺一定要到場參與」,但這次抗爭「好像做不同的事情都能有所貢獻」。

Rebecca Zhang(Lightbox攝影圖書室 張許佳伶提供)

於是,她與朋友組織的6amprojects在6月16日的200萬人遊行那天,完成名為「這是香港,不是中國」的第一期小誌(zine)。

這種新興媒介以去掉雜誌(magazine)英文中的maga為概念,不需要龐大組織,主打獨立性,人人都能著手製作。Rebecca便用這種簡便性與網路擴散力量,聯絡各地書店發派小誌。

Rebecca表示,最初是注意到,那時流傳的多是針對香港人製作的線上懶人包,但缺乏外語文宣,因此決定爬梳新聞報導並結合影像,編制有內容性的紙本英文小誌,試著讓外界更關注香港。

6amprojects後來陸續推出4本小誌,分別以李小龍的「Be Water」、「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等運動口號,總結抗爭各階段。

我翻著她給我的檔案,就發現第2本小誌以「齊上齊落」的精神,訴說7月1日大遊行後,抗爭者齊力架出原本打算在立法會死諫的示威者;而「沒有暴徒,只有暴政」則整理運動中的警方暴力與7月21日的元朗攻擊,用簡單的圖文告訴外界「香港怎麼了」。

(6amprojects提供)
(6amprojects提供)
(6amprojects提供)

抗爭文宣線上線下百花齊放 對內對外各司其職

想為抗爭盡一份力的想法,在無大台氛圍下遍地開花,像Rebecca這樣自發製作文宣的創作者為數不少,這半年,我滑臉書跟Instagram,都能時常看到他們為這場社運繪製的插圖或圖文。

線上資訊傳遞無遠弗屆,到了線下還有連儂牆跟展覽。我12月赴香港時,除了街坊連儂牆,許多人更趁午休「陪你Lunch」,他們在天橋上辦起行動文宣展,邊呼口號邊展示手中傳單,告訴路過民眾運動半年來的種種,提醒人們勿忘抗議初衷。

出了香港,這樣的文宣更飄散各國街頭。由香港藝術家與設計師組成的ZINE COOP,以推廣小誌文化為目標,對自主出版充滿熱情的他們在10個國家辦展擺攤,推廣這場以「爭自由」為主體的抗爭能見度,8月在台北Lightbox攝影圖書室舉行「自由Hi!香港社運小誌展」,後又到台南展出。

台北展覽現場照片(Lightbox攝影圖書室提供)

我當時走進台北展間翻看陳列印刷品,想著個人的力量如何飄揚過海,並把整個香港運動史攤在我的眼前,向我細數這場運動的前世今生,以及它將如何影響港台。想著不同的香港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對內對外地宣揚這場抗爭的重要性,這才發現「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的口號,是真切地落實在他們的日常裡。

修補無力感與分歧 小誌創造對話可能

這段日子,就算在便利貼上寫字,用影印機打印都成為文宣,在政大、公館與中山大學以連儂牆的形式,創造展覽可能。

但我心中有著更多疑問:這些文宣真能改變這場運動嗎?個人的力量真能夠讓訴求實現嗎?和製作這些出版物的Rebecca聊起這件事後,她也試圖定位自己在這場偌大示威中的位置。

她坦言,有當地朋友感覺真正關注者好像愈來愈少,不過自己製作小誌時,獲得許多海外民眾的幫助,所以為了表達「不在香港,也能同行」的想法,她抽去第6本小誌的時間軸,以「我喺度」(我在這裡)為題,刊登海外港人的手寫信。

(6amprojects提供)
(6amprojects提供)

Rebecca在這期小誌中放入台北公館連儂牆的全景圖,並在第一頁寫道:「我們在淌淚,我們在惱怒,我們雖身在外地,但我們同是難過、難受。」她表示:「雖然有些肉麻,但香港人這個身分並不侷限於本地居住者,只要是香港人,心永遠都在香港。」

她回憶起這本小誌定稿那天「蒙面法」剛生效,各界瀰漫著焦慮不安的情緒。為尋找封面的提字,朋友找上因不願自己回港而鬧翻的媽媽幫忙。母親雖抱怨香港動盪,仍寫下封底的「他朝煲底(立法會)再相見」,之後她沈默下來,突然說出「我也不知道能怎麼辦」,流露出的不知所措與無力感讓Rebecca發現,不同政見支持者背後包含許多複雜心理。

(6amprojects提供)

編輯6本小誌後,似乎暫告一個段落,Rebecca說,未來的路要怎麼走還是未知,但因對未來仍有盼望,她深信隱藏的事情不會無人知曉,畢竟身而為人更多的是追求公義的心,所以即便抗爭的人事物終將消失,小誌記錄下來的種種也不會被遺忘。

在香港區議會選舉前一天,Rebecca回香港準備投票,她透過電話告訴我,現在的下一步是繼續對話,或許跟這場似水運動一樣,她不想被定型,想藉由不同形式化解香港社會分歧,畢竟她現在真的喺度。

(侯文婷攝)
172.30.14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