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另類漫畫雜誌:他們選擇一條足跡罕至的創作之路

房瑞儀、劉倩帆聯手打造波音漫畫小誌,熱帶季風黃珮珊獨力掀起亞洲紀實漫畫浪潮
2020/3/14
文:陳政偉/攝影:吳家昇/影音:洪凰鈞

這天,台灣漫畫基地正舉辦「法國安古蘭漫畫節臺灣館回顧展」,漫畫家劉倩帆(好帆)在講座分享參展與駐村漫畫家的經驗,也聊到與房瑞儀(Elainee's)一起辦《波音 Bo_ing 漫畫誌》的冒險歷程。趁著講座結束,把兩位漫畫少女留下來聊聊這一路創作驚奇之旅。

2018年,房瑞儀與劉倩帆在安古蘭漫畫節相遇。房瑞儀是當年獲選的駐村漫畫家,劉倩帆則因獲得安古蘭數位競賽漫畫銀獎前往領獎。二人相識,發現彼此有共同欣賞的藝術家,都喜歡小誌風格的歐洲漫畫雜誌,對彼此創作想法有共識,一拍即合。

2018年,房瑞儀與劉倩帆在安古蘭漫畫節相遇,開啟聯手創作之路(中央社記者吳家昇攝)

「創刊一開始沒有遠大的目標,就只想找喜歡的創作者,把大家集結在一起,在平台上分享故事。」房瑞儀說,這是內心的哲學,目標談太遠就越不容易達到,把期望值拉近,不自覺中就會完成。

房瑞儀與劉倩帆都是創作者,先前都沒有編輯台工作經驗,手上只有擬定的刊物方向。決定要推出刊物後,連創刊號主題還是用網路抽籤機決定的,「島」就這樣誕生。

她們號召台灣漫畫家、插畫家甚至藝術家,繪製一本擁有各種風格的漫畫誌。憑著在國外接觸過的大量漫畫刊物,兩人一步步摸索出工作流程,邊做邊學,從創作者轉換成雜誌編輯的頭腦,也學習編輯的基礎。但兩人一個住英國,一個在台灣,工作分配上,劉倩帆負責電腦排版與編輯,在台灣的房瑞儀則負責封面繪製、印刷與送貨。

化學作用讓她們相知相惜,決定一起共辦雜誌,但兩人的漫畫創作路卻截然不同。

安古蘭促成波音漫畫誌

劉倩帆決定走到專職創作,是參加法國安古蘭漫畫節得獎後,讓她有信心全心投入漫畫。(中央社記者吳家昇攝)
劉倩帆畫作(中央社記者吳家昇攝)

劉倩帆從小就喜歡畫畫,學生時期在各種日本卡通中成長,模仿日漫的筆觸是開始漫畫創作的起始點。還有家裡漢聲小百科的插畫,也讓她著迷圖像創作。

熱愛鉛筆塗繪的筆觸,劉倩帆五專唸了商業設計,畢業後在設計公司工作。後來毅然辭掉工作,遠赴法國學習當代藝術,報考貝桑松高等美術學院,在法國住了3年,直到最近搬到英國定居。

在國外留學時,在藝術書店看到當地的圖像小誌,讓她喜歡上漫畫創作。但決定走到專職創作,是參加法國安古蘭漫畫節得獎後,讓她有信心全心投入漫畫創作。劉倩帆說,因為創作靈感都來自生活周遭。

漫畫是劉倩帆跟世界溝通的方式,讓她願意投入。內心世界好像透過漫畫,就可以跟其他人深層交流。

房瑞儀原本是專業的職能治療師,後來才辭去工作專心創作。(中央社記者吳家昇攝)

房瑞儀的記憶裡,嘗試畫漫畫是小學一年級,只知道要編故事,把格子填滿,而那張紙如今仍留在家裡,紀念著。半路出家自學的她,本身卻是貨真價實的職能治療師,最近才把她之前作為賺錢本業的工作點滴化為創作。工作上有許多接觸活生生人們的真實體驗,成為她創作的養分。在辭去治療師專職漫畫創作前,她只覺得自己比一般人會畫畫一點,下班後喜歡圖像創作。2018年毅然決定出國留學,最後一年投了安古蘭駐村,是個生命的轉捩點。

房瑞儀說,創作者都會面對風格確立這件事,等她創作久了,才知道這些是自然累積而來,不需要特別強求。

《波音 Bo_ing 漫畫誌》顯示台灣已逐漸累積能量,獨立漫畫雜誌被國際看見,乘載這些本土化、全球性、個人化的刊物,在這時間點達到燃點,也引爆台漫的新浪潮。像是這幾年出版的《熱帶季風》與《波音 Bo_ing 漫畫誌》與《TAIWAN COMIX》就入圍2020年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另類漫畫獎。

異軍突起的《熱帶季風》與慢工出版的總編輯黃珮珊,則又是另個有趣的故事。

慢工出版磨出細活,體現社會真實

《熱帶季風》是慢工出版社長、總編輯黃珮珊歷經5年努力所迸發的驚人之作。

黃珮珊嚴肅看稿樣(黃珮珊提供)

黃珮珊給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殺氣騰騰」,在漫畫圈女性氣質濃厚的出版或創作圈來說,她顯得獨樹一格。當然,她也是非常軌的的出版人。大學念的是劇場設計系,後來到法國馬賽美術學院改念當代藝術,原本想朝影像創作發展,把自己丟進中國雲南、東南亞等偏遠地區去取材。

影像沒拍成,她卻下定決心做出版人,且是針對亞洲議題的「紀實漫畫」。電話打去住在泰國的黃珮珊,背景傳來了屬於叢林裡蟲鳴鳥叫,完全陷入對於《熱帶季風》的想像情境中。

黃珮珊在2012年開始醞釀「亞洲紀錄漫畫」的出版計劃,希望以視覺敘事的方式,出版亞洲地區不同創作者的紀實創作內容,並且以全手工絹印出版,受到台灣出版收藏界關注。

工廠手工版印刷現場(慢工出版提供)

在出版《熱帶季風》前,她已經做了4本書。第一本書是楊鈺琦的《工廠》,以母親在工廠做事養大他的故事為靈感,將主角從人變成企鵝媽媽,畫出台灣70年代加工廠榮衰的縮影。之後的《前線Z.A.》記錄台灣的社會運動;《青空下的學堂》是印尼教育工作者與孩童生命故事分享;今年出版的《哈囉哈囉馬尼拉》,作者黃駿則用圖像帶領讀者體驗馬尼拉的生活。

楊鈺琦的《工廠》(慢工出版提供)

出版4本書,黃珮珊認為是該轉型的時候,也因當時遇到資金燒完,出現出版事業的谷底。黃珮珊直白地說,「只想到要豁出去拚了,若5年做不出成績,就要面臨失敗。當下,只能幹一票大的。」

黃珮珊決定豁出去做番大事業,雜誌的名字就在猶豫不決的那個炎熱下雨午后,她浮現法文的Mousson,用中文詮釋出來就是「熱帶季風」。

2017年決定衝刺的黃珮珊,開始積極籌畫《熱帶季風》。

首本亞洲紀實漫畫雜誌熱帶季風面世

熱帶季風四期封面(慢工提供)
熱帶季風發表會團隊合照(慢工提供)

《熱帶季風》的作者群大多來自台灣,也有香港、澳門、馬來西亞和關島漫畫作者。黃珮珊想要傳達的是亞洲寫實議題。題材包括視障者的故事、90年代的澳門建築、老吉隆坡的生活描繪、獨立音樂人的巡唱心聲、澎湖擲炸棗民俗過程、一種叫高體鰟鮍的本土魚種生態、60年代的香港回憶、關島查莫洛原住民文化推廣困境。

這幾年,台灣吹起一鼓以社會紀實為體的漫畫新浪潮,顛覆漫畫讀者原本的想像,影響、培育出一批有著各式畫風、能夠作出深度內容的創作者。如果《熱帶季風》是個時代的開端,可能因此捲起漫畫新浪潮,大家都在看著。黃珮珊很興奮地告訴我,她做到了。

開拓國外市場是另一項挑戰,黃珮珊花很多精力去推廣漫畫雜誌到全球,就是希望這些內容可以被亞洲不同國家的人看見,也讓歐美國家的人看見亞洲漫畫家自述下的亞洲,這一直是慢工的初衷。

至於國內產業,她覺得台灣漫畫市場有段時間缺乏多元題材的累積,導致想要做有深度、有風格的長篇時,面臨人才缺乏、讀者也不夠的窘境。如今發行4期後,透過大量作品更能讓讀者了解什麼是紀實漫畫。回到慢工出版的初衷,她想要做的是長篇敘事圖像小說,這些「細活」幫助他們邁出步伐。

來自清水的孩子第一冊(慢工出版提供)
《來自清水的孩子》主人翁蔡焜霖前輩和主編黃珮珊、本書作者游珮芸、周見信(慢工提供)

幾天前,慢工出版才剛發表台灣第一部政治受難者的傳記漫畫《來自清水的孩子》募資計畫,故事是白色恐怖受難者蔡焜霖為主人翁,由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游珮芸和繪本藝術家周見信共同創作。

「出版是社會上傳播與溝通的一環,要呈現人類的真實生活。」黃珮珊如此堅持著信念,因為說故事是她的喜好,以漫畫為形式,身為這些寶藏的製作人,了解這個世界並讓人流傳下去。對於志業的目標,她已滿足。

172.30.14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