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5G科技當肌底維他命 表藝場館打上蘋果光

科技與藝術交會時互放的光亮,足以讓劇院再生,重獲蘋果光般的美好容顏。
2021/1/31
文:趙靜瑜/攝影:王騰毅/圖片提供:國家兩廳院

2020年的12月冬天,超過30歲的「大叔」國家劇院地下一樓的電梯一打開,廊道上排滿了臨時工作桌跟電腦,各色電路鋪天蓋地纏繞,電腦桌前的人們穿著打扮,眼神行徑,都跟在劇院裡經常穿梭的表藝人有些「不一樣」。

是的,這是一群應該永遠都不會跟表演藝術扯上一點關聯的宅男們,工研院資通所視訊多媒體通訊技術組以及其他領域共同參與的工程師,他們進駐國家劇院超過1個月,正準備著經濟部與文化部共同合作的「萬花鏡」──首齣在劇本創作階段就導入5G、VR等科技應用的實驗戲碼。

這個合作計畫是一篇命題作文,用發展中的科技設備創作一齣戲,出題的跟答題的都是自己。

看到「文化科技5G創新垂直應用場域建構及營運計畫案」,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想起了兩廳院這2棟富麗堂皇,卻已超過34歲的建築物。它們的視聽攝影設備老舊,場館安全監視系統需要更新,再加上文化平權共融的考量,還得解決包括情境式口譯、特殊字幕等需求,於是決定提案。

以頭顯設備讓觀眾沉浸虛擬於360度全景畫面。

當時負責的兩廳院藝術總監執行特助李英勝在企畫書裡是這麼敘述的:「幻想中的5G其中籌劃兩廳院公共空間作為應用呈現平台,將演出或推廣形式跳脫劇場限制。以一座『智慧劇場-動態應用隨時發生』的公共空間為目標,連結空間的生產與科技與藝術的生產。」

用科技翻轉兩廳院宮殿般嚴肅距離感

李英勝說,當時兩廳院希望以5G作為應用發展,聚焦在體驗設計、參與式設計、開放文化、促進公民參與的數位創作與跨域教育實驗等,讓藝術加成科技,翻轉過去建築帶給人嚴肅、宮殿感的冰冷印象。

前前後後的來回加減確認後,兩廳院被選中成為5G藝文示範場域,要在2020年「5G年會」演出,內容要將表演藝術融合體驗設計、參與式設計,加入5G數位創作與跨領域推廣實驗。

這些漂亮的語句,說穿了,其實就是如何用藝術的語言跟形式,展現這些新科技的各種可能與應用。

題目來了,答案是甚麼?

「萬花鏡」5G示範場演出涵蓋許多先進科技設備,高畫質平板就是其一。

第二現場 360度全景直播成為可能

跟著一起把頭洗下去的工研院,先把所有可能的新科技展示給兩廳院團隊看,包括各式各樣的5G、無線頭顯、VR 360攝影、4K視訊高畫質串流技術,子彈時間等等,其中8K VR 360攝影即時串流直播系統,是由工研院自行開發,高度整合多項軟硬體功能,可進行高畫質的360度全景直播,創造讓觀眾彷彿置身於現場的沉浸感。

透過視訊串流技術,多路4K高畫質演出內容能直播到第二現場,使用者可自由切換任一視角觀賞,這提供了新型態節目製作手法,跳脫以往影像直播畫面僅能由說導演切換視角的限制,給予觀眾選擇視角的自由。

VR 360全景攝影機可以提供多種觀看視角。

5G有著高傳輸與低延遲特性,再加上專網系統可以獨立運作,不受公共網路擁塞影響,可讓觀眾在體驗VR 360全景串流直播時,在體驗區內有著更穩定的網路傳輸品質與安全。

工研院的想法很單純,就像商展一樣,所有技術與機器通通秀出來,數據跑出來,就可以知道這些傳輸有多快、多厲害。但如何將這些技術統合在一齣戲劇中?「這真的是一個實驗,巨大的考驗。」編劇兼導演的莊知耕說。

「萬花鏡」導演莊知耕是跨領域通才,也是這個5G示範場計劃的靈魂人物。

以文本呈現科技 不可能的任務

超過200公分的莊知耕是個大個兒,本身就非常跨領域。大學念傳播,研究所念電影,還去修戲劇系的課,跟著一起呼吸、一起表演。出國念Royal Central School of Speech and Drama 的演員表演訓練與指導(Actor Training and Coaching),2019年學成歸國,一直從事劇團影像記錄、歌手演唱會影像設計等等,正與這次製作所需完全重疊,也就參與了這個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整個創作目標其實是需要文本,呈現這些技術和應用,再去創建下一步。」莊知耕說,工研院先讓團隊認識有那些科技工具可以使用,團隊就針對這些科技面來設想一個演出。

這個題目最難的地方在於,使用者要如何感受到5G「大頻寬」、「低延遲」的存在?的確,5G 每秒以100MB的速度在傳送,10秒就1G,演出幾分鐘早就超過追劇一個月的流量,但,如何感受?

各大科技廠家,包括仁寶電腦等,對於頭顯設備已有成熟發展,更開始兼顧造型。

莊知耕最後寫了一個「萬花鏡」劇本,劇情敘述一個小女孩聽著母親說一個沒有結局的故事,長大之後她成為作家,卻始終有無法對已故母親說的話,透過翻閱過去的記憶,讓故事有了自己的結局。

過程中,觀眾先在表演藝術圖書館戴上VR設備,觀看360度的動畫;再利用視訊串流技術將實驗劇場的演出以4K高畫質直播到第2現場,觀眾用平板任意選擇劇中角色觀賞;最後,觀眾穿過廊道搭乘電梯直達3樓實驗劇場,讓大結局在劇場內發生。

劇情中出現的海底與鯨魚用VR動畫呈現,觀眾自由選擇想要看的角色發展,最後回到真實劇場內,觀眾或站或遊走,演員穿梭其中,讓謎底呼之欲出,最後小女孩終於含淚說出「我會好好照顧自己」,母親微笑遠去。

兩廳院藝術總監劉怡汝認為,科技是條不歸路,回不了頭,也無法迴避。

用科技梳理劇場未來

正式發表當天上午,不管是計畫A或是備用的計畫B,都會無預警卡關當機,上上下下忙成一團,試圖在最短時間內找出問題解決。劉怡汝一顆心幾乎要從胸口爆出。直到下午2場示範場演出完成,大家才真的鬆了一口氣。

「一開始只是希望透過新科技解決設備問題,」劉怡汝說,做為國家級場館,探索5G在未來的各種可能性確有必要,這次的實驗作品,既可以理解現在的科技,也可以評估用在表演藝術上的可能。

劉怡汝說,一切都是水到渠成。2020年整年受疫情影響,科技變成劇場開展未來的可能解方;再加上這個時間點各式各樣的硬體成熟,過去要找一個好用的頭顯或是輕便的眼鏡很難,但現在這些載具的研發升級,讓劇場與科技的結合成為可能。

計畫統籌,同時也是國家兩廳院節目企劃部經理林亭均表示,從2020年3月開始到12月示範場完成,「我相信無論是科技方或是劇場我們這邊,雙方都有很大的收穫。」

以科技為輔助的戲劇演出,可以提供不同的詮釋視角。

林亭均說,以技術人的角度思考,只要怎樣可以秀出設備好壞就可以;但對劇場人來說,「我們就是要內容。」原本希望以舊作加上科技,但發現比如要放入360度全景攝影的技術,作品本身就不能是平常的單面設計,後面跟兩個側邊要呈現甚麼也要同步思考,於是決定全新創作。

以為會有當科技人遇到劇場人,因為不同而互相心儀的浪漫火花,其實是想多了。雙方正式進入工作期程,也進入了幾乎看不到盡頭,永無寧日的磨合。

講的都是國語 但彼此聽不懂

林亭均舉例,科技人的重點可能在乎的是攝影機解析度可以多超前、多細微,但劇場端就舉手發問,「那這台攝影機光線可以收到多暗?」頓時科技人突然驚覺,他們從來沒有想過這件事,「因為劇場都是黑的,攝影機可以拍到多暗的光,這些都是重點,需要調校。」

又好比劇場端的工作模式是必須訂下時間點做彩排,彩排時的每個環節,包括科技就已經要很穩定。「但是對科技研發人來說,他們會覺得研發到最後一刻的成果一定比前面更好,為什麼不能等,這些認知差異都是雙方必須溝通的部分。」

「萬花鏡」導演莊知耕(左)與工研院資通所視訊多媒體通訊技術組組長高榮揚,在磨合過程中建立了革命情感。

工研院資通所視訊多媒體通訊技術組組長高榮揚,則是最後2個月進來團隊救火的溝通平台,「我承認,我們說的都是國語,但彼此就是聽不懂彼此的話。」

高榮揚說,這是因為科技人想的真的跟文化人很不一樣,「我們得先確認雙方目標是否一致,再修正解決方法。」

高榮揚的劇場經驗跟大多數人一樣,曾到過國家劇院、國家音樂廳看幾場演出,這輩子還是第一次聽到「實驗劇場」四個字。「生平第一次到國家劇院的實驗劇場做這個5G製作,我心裡暗想,實驗劇場應該就是來做實驗的表演,既然是實驗,應該就是免費演出,失敗就算了,沒想到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樣。」

高榮揚說,在與兩廳院合作之前,工研院團隊過去都與TVBS、三立等單位合作跨年,還參與了北流開門測試,之所以會「溝通」,北流開幕測試場給了他很大的「震撼教育」。

高榮揚印象很深刻,北流測試驗收前一晚的總彩排時,製播團隊與獨立樂團茄子蛋求好心切,一直暫停重來、暫停重來,只因為手的位置沒有到定位。就在電腦技術團隊已經蠢蠢欲動,紛紛露出不耐的神情之時,高榮楊決定過去跟表演方導演溝通。

「已經排到深夜11點了,卡關的地方不是彼此確認好,就可以繼續往下走嗎?為什麼一直跳針浪費大家時間?」高榮揚問。對方只回了一句:「那是我的專業,你顧好你的專業就好。」這件事讓高榮揚感受到,彼此理解、彼此尊重的重要性。

來自工研院的高榮揚認為,只要溝通,科技人與文化人雙方的本位主義就可以逐漸消弭。

各有專業 互相尊重

高榮揚說,這次跟兩廳院合作,很感謝導演把所有技術都放進戲劇中,讓科技成為表演的一部分,「雙方先把目標確認,我們就是要做到系統穩定。」這包括頭端攝影機,中間端的網路系統,一直到終端使用者的手機,「跨領域工作就是要互相理解對方。」

林亭均認為,這次學到很珍貴的一點是跨領域合作的流程,「我們累積的第一代流程經驗值很可貴,未來的製作團隊就可以少走冤枉路。」

面對疫情的影響,如何突破鎖國繼續與國際交流,劉怡汝說,科技就是一條不歸路,不能回頭也無法迴避,「事實上我們也希望找到未來可行的商業模式。」

劉怡汝舉例,一場票房就是1500個座位,如果影音設備可以持續優化,也許將來可以有一個8K機器人,坐在國家音樂廳最好的位置,將國際一流音樂家的演出,毫無遺漏地傳送畫面與音訊到購票樂迷面前,這個座位可以賣2千次甚至2萬次,也許可以成為團隊獲利的新模式。」

科技青春露 讓場館重生前進的力量

作為超過30年的大叔劇院,國家兩廳院要找回因中年而逐漸失去的熱情與朝氣,一有機會就沿途邊走邊學,2021年將會建置實驗劇場攝影棚,國家劇院、國家音樂廳、演奏廳,也將逐年優化。

科技之於表演場館,或許就像維他命或是青青露,從基底出發,改變兩廳院的大叔體質,期待表演藝術團隊一起看到沿途不同的風光,就等夥伴們一起整裝待發,持續探索。

國家兩廳院要能與時俱進,科技絕對會是個好幫手。
172.30.14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