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返鄉陪伴父母抗癌 賴昭旭為故鄉注入活水「源泉」

18年前為照顧病重父母,他毅然離開起飛的建築團隊,返鄉卻意外帶動小村落活力,重現300年前「籠仔篙」智慧……
2021/8/29
文:邱祖胤/攝影:邱祖胤/照片提供:賴昭旭

位在彰化二水鄉的源泉社區,近年因小鎮藝術節、黑泥田拔河等活動,在中部地區小有知名度,每年到了11月舉辦八堡圳跑水節活動,更是熱鬧滾滾,社區到處可見的「籠仔篙」裝置藝術已成地標……卻少有人知道,背後推手是一位孝子、建築師,更是一位點子王。

他叫賴昭旭,62年次,身材壯碩,方頭大耳,源泉社區沒有人不認識他,18年前父母雙雙罹癌,他身為長子,沒有第二句話,拋下大好前程,與太太相偕回故鄉照顧兩老,卻開啟他重新認識故鄉、為社區注入活力的驚奇之旅。

「我大學念中華大學建築系,退伍後就在新竹從事建築工作,如果當時就一直留在那邊發展,現在過的生活應該會完全不一樣,我很多同學現在都好幾棟房子了,存款8位數……」

彰化八堡圳跑水節活動,就是從源泉社區開始起跑。(照片提供:源泉社區發展協會)

人生急轉彎 半夜睡急診室、長照超前部署

賴昭旭說話時總是笑咪咪,眼神非常專注看著對方,提到當年往事,沒有太多遺憾及後悔,賴昭旭說:「其實一開始突然沒了工作及收入,心裡難免慌張,但每個禮拜都要開車載爸爸、媽媽到台北看診、接受化療,你也知道化療總有些副作用,有時忽然有狀況,就得叫著救護車,然後跟著老人家到彰化基督教醫院,有幾個晚上都睡在加護病房外的長板凳,感覺特別心酸,還好還有老婆撐住,日子也就這樣熬過來。」

賴昭旭的父親在台鐵工作,母親家管,他在家排行老大,底下還有一個弟弟一個妹妹。面對兩個老人家身體同時出狀況,實在有些措手不及,不過他選擇咬緊牙關,回鄉陪伴父母,直到兩老病情稍稍穩定,他才以接案方式參與一些建築相關工作,卻再也沒有機會到城市大展身手。

「當時我才30歲,說不羨慕別人那是不可能,但上天給我們機會盡孝道,一定有祂的道理。回到鄉下生活也不是完全沒有好處,一切物質慾望都降低,花不了太多錢,主要還是老人家醫藥費及小孩教育費。但因為腳步慢下來了,意外發現自己故鄉的美好,原來自己生長的地方有這麼多值得關注、值得欣賞的地方。」

賴昭旭17歲就到高雄正修工專讀書,之後就讀新竹中華大學,一直到出社會工作,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城市生活,儼然就是一個都市人,「都市生活的節奏非常快,人跟人之間的距離很遠,突然回到鄉下,難免會不適應,自己的心態自己要調整,一旦適應了,賺到的開心及快樂,城市人所無法體會。」

源泉社區居民以稻田為舞台,舞動「母源泉舞」,舞者都是來自社區的素人。(照片提供:源泉社區發展協會)

孩子的教育環境 從拆掉學校圍牆開始

父母同時生病的難題,賴昭旭撐住了,十多年過去,父親的病情控制住了,母親則於前年過世。但隨著自己孩子逐漸長大,他又有新的挑戰。偏鄉畢竟資源有限,不只老人要得到好照顧有難度,小孩教育環境也無法和大都市相比。

「我的想法跟許多家長是一樣的,如果可以給小孩更好的教育環境,為什麼不去做?」為了讓小孩擁有更好的學習環境,賴昭旭提出幾個想法,一是把社區國小的圍牆拆掉,讓學校跟社區融為一體,另外就是成立籃球隊,凝聚學生及家長對這個學校的向心力。

「這些講起來很簡單,但學校的校長、老師、家長不一定會同意,會擔心很多事,辦籃球隊也要錢,不過很幸運的,那時的校長理念跟我很合,很快就同意我的做法,後來還接受我的意見成立舞蹈班,家長也慢慢感覺到學校變得不一樣了,小朋友回家談起學校的事情,眼睛是亮的。」

賴昭旭說:「我太太一直說我太感性,其實我只是想做自己開心的事,我對這個從小生長的地方,畢竟是有感情的。」賴昭旭戲稱太太黃麗君是自己夜間部的同學,但要不是有另一半相挺,他無法放手去做。近期夫妻倆聯手將社區老舊書店打造成青農銷售平台,讓返鄉小農的產品有一個共同展售管道。

「年輕人願意回來打拚其實很不容易,不管是回來繼承家業還是租地,他們生產的農產品總要有地方可以寄賣,只要對方是採用友善種植的方式種植,就可來跟我們合作。」

賴昭旭將源泉文具行打造成社區青農平台,讓外地人來這裡買農產品、文創品兼喝咖啡,返鄉打拚的本地人,也開始習慣來這裡串門子,交換意見。(攝影:邱祖胤)

這個社區青農平台也很特別,過去是源泉社區唯一的一家文具行,只因老闆娘心疼在地學童買文具、圖書,還得跑到3、4公里外的市區,於是成立了這處據點。源泉社區的人幾乎都有來這裡買文具的記憶,只可惜十年前老闆娘因病過世,留下滿屋文具無人管理。

現在源泉文具行重啟,找回許多源泉人的記憶,原本被視為社區希望的據點,也有了新功能及意義,不只外地人會來這裡買農產品、文創品,兼喝咖啡,返鄉打拚的本地人,也開始習慣來這裡串門子,交換意見。

別人總是問他哪來這麼多鬼點子?賴昭旭笑說讀書時經常被指派當學藝股長,還曾代表學校去鹿港參加書法比賽,也許從當時就種下許多創意的種子。

「我印象最深的是讀國小時的鄭添喜老師,他告訴我們學書法一定要知道這些器具的感情及溫度,不能只是悶著頭寫,他帶我們去溪裡撿石頭,我們彰化二水最有名的就是螺溪石硯,我們把石頭撿回學校,老師還教我們如何雕刻硯台。」

賴昭旭指著社區的竹編裝置表示,社區裡的一磚一瓦都是老人家動手完成,源泉社區的老人個個都是老師傅。(攝影:邱祖胤)

認識自己的故鄉 尋找二水螺溪石

賴昭旭說:「我們常常在講土地教育,環境教育,教小孩要愛自己的土地,問題是連我們大人都對自己生長的地方認識有限。我自己是學建築的,知道我們蓋的房子,不管蓋得多漂亮,最終都是要回歸土地,土地是要靠我們自己去愛護的。」

賴昭旭在照顧老人及小孩之餘,也開始自己的故鄉田調計畫。他試著踏查當年溯溪尋找螺溪石的路,卻意外發現整條濁水溪的故事,以及和整個源泉社區息息相關的風土條件。

賴昭旭發現,源泉社區種出來的米特別好吃,因為這裡的位置得天獨厚,它位在八卦山腳下,又是八堡圳的源頭,每天流經村裡農田的滾滾圳水,帶著肥沃的天然礦物質,是最好的養分,加上先民製作「籠仔篙」的智慧,將濁水溪的水巧妙引流,使源泉村得以擁有大片良田。

源泉社區是八堡圳的源頭,一條水圳與社區發展息息相關。(攝影:邱祖胤)

說起「籠仔篙」,賴昭旭帶著記者到當地的「林先生廟」參觀,為記者說一段300年前先民開墾的傳奇,「籠仔篙有點像現在的消波塊,但消波塊是水泥做的,籠仔篙卻是用竹子編好,裡面再裝進石頭,再由『羅漢腳(單身漢)』潛入混濁的水中,將竹籠固定在河基上,湍急的水便能順利分流,引進田裡。」

賴昭旭說,這項技術一開始卻沒那麼順利,直到有一位神祕老人傾囊相授,教導製作「籠仔篙」的技術,才解決問題,等到村民回過頭來要感謝他,這人卻不見了,只留下一雙草鞋,斜放在兩棵樹旁邊,看起來像個「林」字,於是村民便尊稱他為「林先生」,並為他立廟祭祀,幾百年下來,香火仍不間斷。

社區老人一大早就到社區活動中心製作「籠仔篙」文創商品。(照片提供:源泉社區發展協會)

照顧老人 就是要告訴他「別等死」

「這就是屬於我們自己故鄉的故事,跟我們生長的土地是有連結的,但要怎樣把這些故事告訴社區的大人及小孩,這是另外的難題。」

於此同時,許多民眾看到了賴昭旭為學校的付出與成績,希望他能為社區多做點事,邀請他擔任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

「我是很願意做事的人,我在這裡長大,父母老婆小孩都在這裡生活,如果可以讓這裡變得更好,而且可以做得開心、快樂,為什麼不做?」但一開始,賴昭旭的父親卻不同意,怕他捲進派系鬥爭,到時兩面不討好,會受傷,賴昭旭卻想用行動來改變父親的想法。

賴昭旭笑說自己是個愛「想坑想縫」的人,喜歡想一些千奇百怪的點子,就是不想做跟別人一樣的事,「別的地方做社區營造,很容易朝福利化的方向去做,但我就是不想跟別人一樣。」

社區居民投入文創品製作,有對在地文化的關注心情,也有活到老學到老的進取活力。(照片提供:源泉社區發展協會)

賴昭旭說,要關心老人,不能只是送餐、辦旅遊、發敬老金,應該要鼓勵他們參與社區活動,讓他們覺得自己有用,「我說經常看見老人家呆坐在門埕前面無表情,有時趨前問候,問他們在幹嘛?有人直接就說『等死啊!』聽在心裡很心酸,那種感覺是好像在告訴你,我活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用?我常常就回嘴說,只要你還在喘氣,就是有用!」

源泉社區的人口總共768人,每4個當中就有一個是老人,人口老化相當嚴重,可謂超高齡社區,賴昭旭認為,讓老人覺得自己有用,而且願意參與社區活動,社區就會動起來。

源泉社區的涼亭與裝置藝術結合,實用與美感兼具。(攝影:邱祖胤)

金正勇不老樂團 樂齡競賽得第一

2012年,賴昭旭接下了源泉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的工作,他要求發展協會活動中心的設備要到位,不能充當倉庫,至少要讓老人來這裡有冷氣可吹。很快的,老人關懷聚點成立了,也辦了許多延緩失能的課程,他給自己4年時間,要把事情做好,「源泉社區的社造起步比別人慢,是社造後段班,我想做的不只是照顧阿公阿嬤而已,而是要讓『老有所用』。」

賴昭旭特別成立「金正勇不老樂團」,號召社區老人來參加,全團25人,平均年齡75歲,年紀最長的92歲,很多人好奇他如何說服這些老人「下海」,賴昭旭只簡單說「搏唾」二字,但其實他長年與家中兩個病中老人相處,深知要讓行動不便、久病纏身的老者燃起鬥志,你必須比他們更有活力、更充滿鬥志才行。

源泉社區舉辦小鎮藝術節,舞台就搭在稻田中,所有演出者都來自社區,充分展現在地活力。(圖片提供:源泉社區發展協會)

於是,這個沒有任何音樂底子、單純由日常用品充當樂器的打擊樂團,歷經多年的定期練習,終於在4年前參加中部地區樂齡音樂舞蹈比賽,初選便從64支隊伍脫穎而出,晉級16強,決賽時,每位老人家都老神在在,一點都不緊張,從容不迫上台,順利完成演出,展現平日練習的成果。

雖然這16強通通有獎,但頒獎時從第16名頒起,一路頒到第一名,老人家的心臟都快承受不住,年輕志工們更是淚流滿面,得到這個意義非凡的冠軍,為「金正勇」做了最佳註腳,也讓源泉社區注入一股活力,對社區居民而言,連老人都這麼拚命生活、過活,年輕人豈能輕言放棄?

賴昭旭認為,這群社區老人擁有無限可能,由他們來述說社區故事最有說服力,於是他又成立社區劇團,開闢「圳頭劇場」,並邀請專業劇團指導,陸續推出源泉三部曲:第一部曲「八堡圳傳奇」、第二部「引水」、第三部「老林在鼻仔頭」,去年更推出第四部曲「母源泉舞」,在小鎮藝術節、黑泥田祭、跑水節等活動期間演出,令外地人驚豔不已,都認為賴昭旭是一個被「社造」耽誤的劇場人。

賴昭旭笑說,他在高雄念書時,至德堂就在學校附近,李國修、屏風表演班的戲,一場都沒錯過,最後畢業時的論文寫的還是跟「劇場空間」有關,能把自己故鄉土地的故事用劇場形式表達,實在是一件熱血的事。

源泉社區的「籠仔篙」已成社區象徵,目前發展成多樣文創商品,圖為小型桌燈。(攝影:邱祖胤)

「籠仔篙」凝聚社區向心

正如同300年前「林先生」教源泉社區的人學做「籠仔篙」一般,沒有半分僥倖,有的只是教學者的無私奉獻,學習者的用心虔敬,箇中的智慧更造就了一整個中部地區的大米倉。賴昭旭近年還號召全社區民眾一起學習製作「籠仔篙」,就是不想這門技藝失傳。

「我們製作的籠仔篙完全複製300年前先民的技術,隔壁村的人特別來觀摩,發現底部的做法不一樣,沒想到源泉社區還保有當年的原汁原味。」這些約3公尺高的「籠仔篙」,不只造就了一個富饒的村庄,300年後更凝聚了一個社區的向心,恐怕當初的「林先生」也想像不到他的發明,能有這樣的威力。

台灣社造行之有年,靠著是許多有心人的努力,為農村轉型找到著力點,也讓在地生命力被看見。賴昭旭返鄉照顧雙親、為社區打拚的溫暖故事,為許多在親情與事業間掙扎的人子提供心情寫照,也為農村發展帶來無窮希望。

主題照:賴昭旭(左)與另一半黃麗君回鄉照顧父母,意外展開社區營造的驚奇之旅。(攝影:邱祖胤)
172.30.14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