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專營中國文化的德國出版社為何將觸角伸到台灣

為何開始將觸角伸到台灣?傅愉說,台灣近年在歐洲的能見度明顯增加,可惜相關的書籍實在太少;她還抱怨媒體報導台灣時,習慣用貶抑的詞稱台灣為「中國的小老弟」,「可是台灣絕不僅於此」。
2023/3/12
文、攝影:林育立

去年底參觀法蘭克福書展,準備要離開德國出版社的大本營第3館時,我突然遠遠看到一個紅色大燈籠,走近一看才知道是一家專精中國文化書籍的出版社:龍屋(Drachenhaus)。老闆熱情跟我招呼,知道我從台灣來,馬上從架上拿出一本台灣插畫家的繪本,臉上洋溢出版人對自己出版品的驕傲。

她的名字是傅愉(Nora Frisch),一位出身奧地利維也納、目前定居德國的漢學家。年輕時曾在北京和台北讀過書,也在海德堡大學的漢學系工作過,2010年她在德國西南部的小城市艾斯林根(Esslingen)成立這家出版社,「我想把中國豐富的歷史和文化介紹給德語讀者,讓小孩、年輕人和成年人都能認識中國文化」。

德國有幾家大型出版集團,也有許多別具特色的獨立出版社,龍屋屬於後者。打開2022年秋天印的最新出版目錄,馬上讓人對她為德國和中國搭起文化橋樑的使命感留下深刻印象:「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等傳說故事、附有插圖的歷史故事書「鄭和」、「秦始皇」、「紅衛兵」等,其中歷史故事都是請作者重寫。

此外,中國的文學和繪本也是龍屋的強項,在德語國家出版社可說獨一無二,例如林語堂的散文集「吾國與吾民」、上海小說家路内的「慈悲」、以及國際安徒生獎得主曹文軒的「青銅葵花」、「草房子」等兒童文學創作。值得一提的是,傳說故事和繪本都是用中德文雙語呈現,目的是讓學中文的人也能讀。

龍屋是名符其實的獨立出版社,傅愉一人幾乎包辦所有業務,只有少數工作外包,經營最大的困難是銷售通路有限,「如何讓人知道我們的書是最大挑戰」。

德國媒體向來關注中國的人權問題,對中國的負面報導偏多,這是傅愉介紹中國文化遇到的另一難題,她因此在出版品中盡可能呈現媒體上看不到的文化、歷史、社會等中國的其它面向。

把台灣介紹給德語世界讀者是傅愉最近的熱情。龍屋與譯者李曼妮(Monika Li)合作,2021年出版插畫家張又然的「藍色小洋裝」,受到讀者好評,今年再接再厲,即將出版張又然探討鄒族與森林共生觀念的「春神跳舞的森林」。

龍應台首部長篇小說「大武山下」,同樣也是由李曼妮翻譯,德文版去年10月由龍屋出版。長年在台大任教的德國漢學家洪素珊(Susanne Hornfeck)回顧在台生活短篇小說「台灣貓」(Taiwankatze),預計3月問世。

為何開始將觸角伸到台灣?傅愉說,台灣近年在歐洲的能見度明顯增加,可惜相關的書籍實在太少;她還抱怨媒體報導台灣時,習慣用貶抑的詞稱台灣為「中國的小老弟」,「可是台灣絕不僅於此」。

看來她腦中已有一些出版計畫,讓我對下次跟她在書展重逢充滿期待。

主題照:德國龍屋出版社創辦人傅愉(Nora Frisch)手上拿著台灣插畫家張又然的繪本作品《藍色小洋裝》的德文版。(攝影:林育立)
172.30.1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