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資深刑事鑑識專家助陣 謝松善為台劇當定心丸

人稱「阿善師」的前北市刑事鑑識中心主任謝松善,耕耘鑑識領域33年,台灣30幾年來的重大案件幾乎無役不與。近年退休後更受邀擔任劇組的「鑑識專業顧問」,斜槓為台灣影視助陣,讓辦案更貼合現實。
2024/1/28
文:葉冠吟/攝影:裴禛

「命案發生後,誰會第一個到現場?」

警界知名的老鑑識主任、綽號「阿善師」的謝松善,丹田有力、宏亮的聲音響徹整個咖啡廳。這可不是腦筋急轉彎,而是他為影視劇組親授的刑偵基礎課。

從《誰是被害者》、《華燈初上》到近期的《模仿犯》與《台灣犯罪故事》,近年台灣影視圈吹起一陣犯罪懸疑類型劇題材熱,但觀眾的眼睛也是雪亮的。

網路資訊量爆炸年代,大眾對辦案流程正確性的敏銳度提高,劇組對拍攝細節也得越來越謹慎,幕後工作職員表逐漸多出了一個「鑑識專業顧問」職位,謝松善便成為許多劇組的不二人選。

Podcast圈有他、電視節目刑案評論有他,現在連影視劇組也有他,都仰賴謝松善從1978年起,連DNA鑑定還未成熟,提「科學辦案」會被視為「刑求逼供」同義詞的資深鑑識經歷,「林宅血案」、「江國慶案」到「蘇建和案」都曾有他參與調查的身影,形同台灣刑案行走的活歷史。

當年,謝松善從中央警官學校(警大前身)畢業,分發到北市警察大隊鑑識組,從基層技佐慢慢做起。相比現在許多人寧願放棄醫學系攻讀中央警察大學鑑識系的熱門度,在科技不進步、得一張張比對指紋、鞋印的年代,鑑識組是最冷門的荒蕪之地。

「阿善師」謝松善近年受邀擔任不少劇組鑑識專業顧問,替劇組上課惡補刑案知識,就包含人氣懸疑推理劇《誰是被害者》。(照片提供:Netflix)

過去只有3種人會去鑑識組

謝松善的前輩常開玩笑跟他說,只有三種人會去鑑識組。

一是年紀大,追嫌犯追不動;二是風紀有問題,被丟到不被上層重視、福利功獎少的單位;最後就是頭殼壞掉的人,頂多做1、2年就受不了申請調離,「而我就是那個怪胎,在這個領域33年」。

進劇組,則是阿善師從刑事鑑識中心主任退休12年後,陰錯陽差找上門的新工作。

因具有豐富辦案經驗,謝松善離開公職後常受邀參與談話性節目,提供專業視角,被更多人認識,2013年當首部以犯罪科學鑑識為背景的電視劇《C.S.I.C.鑑識英雄》籌拍時,劇組便循線找上他,希望能協助指導、確認鑑識程序正確,開啟他的「鑑識專業顧問」斜槓之路。

目前謝松善協助作品,就包含《誰是被害者》、《華燈初上》、《引爆點》、《靈異街11號》到尚未播出的《誰是被害者2》等。

從林宅血案到江國慶案 無役不與

「鑑識最重要的事之一就是找到物證,嫌犯再怎麼否認,DNA證明凶手是你,再不承認也可以移送法辦,不認不行!」望着台下認真做筆記的演員、劇組人員,謝松善細細講解。

謝松善笑說,通常劇組請他協助執行的第一步,就是替劇組上課。畢竟平常人撞上命案的機率極低,普遍對於案發現場陌生。因此他特別喜歡詢問:「命案發生後,誰會第一個到現場?」

雖然把它當成腦筋急轉彎能回答:「報案人」,但最正確的是轄區內的派出所員警,「第一時間得去維護現場、初步處理,詢問發生什麼事情, 若歹徒在現場就得去抓人,然後等傷者送到醫院、死者判定死亡後,就要打電話給偵查隊請刑警來,一是把嫌犯帶回去訊問,二是現場的鑑識工作」。

除了上課外,謝松善能替劇組把關偵查時代氛圍,「很多案子都是30、40年前的事情,很多人都還沒出生啦!當電視台節目或劇組找不到人問,就會找我,幾乎都還有點印象。」

例如設定在1980至90年代《華燈初上》,從偵查訊問桌椅、辦案用道具、流程SOP,到檢察官、警察到楊謹華扮演的蘇媽媽戶外棄屍現場,謝松善指出當時沒戴手套、口罩符合當年狀況,「現在是不可能的,甚至要戴鞋套」。偶爾還得兼當美術顧問,確認屍體怎麼畫、命案現場如何佈置等。

《華燈初上》將背景設在較為久遠1980、90年代,劇組就有請教謝松善當年辦案的氛圍與設備手法,希望能還原、符合史實。(照片提供:Netflix)

法警、鑑識、偵查 傻傻分不清楚

「進到刑案現場一定要戴口罩、手套、衣服全副武裝,可是劇組都花那麼大筆錢請知名俊男美女來了,要戴口罩不如找個路人,看起來都差不多!無可奈何啦!」謝松善爽朗大笑。

不過為增添戲劇轉折與效果,影視作品與現實難免有差異,無法百分百逼真還原犯案現場與流程。

看著一部部海內外刑偵犯罪影視作品熱播,身為專業從業人員,最讓謝松善頭疼的,莫過於把法醫、鑑識、偵查三種職業混在一起——鑑識人員衝到屍體旁摸NG、檢察官持槍逮捕犯人NG、法醫到殯儀館取屍體NG,「通常屍體會放在殯儀館的冰櫃裡,想取出檢查,得經過檢察官和家屬雙重同意才行,不可能人一到,就能拉出來看,很多實務運作跟現實一樣是完全不可能的啦」。

「鑑識最重要的事之一就是找到物證!」因具有豐富辦案經驗,謝松善離開公職後常受邀參與談話性節目,提供專業視角,近年也受邀擔任劇組鑑識專業顧問。(攝影:裴禛)

謝松善解釋,法醫、鑑識和偵查是三組分立的單位,會交流資訊,但不會介入彼此工作業務。

法醫負責被害者屍體鑑定,鑑識人員則調查周邊環境,兩者再把資訊彙整給檢察官去執行勤務。「依法都是要有程序的,但很多劇情都沒有提及、直接忽略,不過這些過程也不是全劇重點,只能說是為目的被忽略的小瑕疵」,謝松善認為就當是做是看戲、不能太認真。

國小教師命案的戲劇與真實

然而,謝松善還真遇過他曾經手過的真實案件被改編成戲劇。

去年獲得12項金鐘提名肯定的《台灣犯罪故事》,取材4個台灣90年代發生的真實社會案件,其中探討未成年犯罪根源、被害者女教師陳屍校園停車場的〈惡有引力〉單元,讓謝松善印象相當深刻,「被害者的父親也是警察,他女兒發生這件事時,我們也很難過。」

謝松善回憶,由於教師被發現時,身體幾近赤裸、頭部還被沙土團團裹住,校方得知後震驚又悲傷,趕緊從值日室拿了一件床單覆蓋大體;不少同事也到現場插香祭拜,悼念年輕亡魂,員警也默許他們的行為。

但當謝松善抵達時頭疼不已,地面上的腳印跡證幾乎祭拜者被破壞,且床單若有他人毛髮、皮屑,恐怕也已沾染大體干擾鑑識,「這凸顯現場保全的重要性,他們的行為當然不對,但你又能怪這些老師嗎?」面對無知的善意實在難以苛責。

後來警方在教師的車上採集指紋,有大人也有小孩,一一比對後,只剩下兩枚小孩指紋沒有找到當事者,但仍留做跡證,不過沒人敢相信犯人會是孩童,成為難解懸案之一。最終是8年後,其中一名加害者成年當兵後,曾在「役男指紋資料庫」留下資料,又因涉及性侵案遭逮捕才破案。

〈惡有引力〉劇情將這起未成年殺害教師案加以改編,劇中父女身分同樣是警察與老師,謝松善認為拍攝到位,但一個細節有些許落差,「劇裡父親一到現場就去摸屍體、撥去臉上的土是不可能的,家屬禁止進入封鎖線內,雖然印象中,有因為是警察同仁讓他靠近,但不可能摸」。

「但我很欣賞犯罪懸疑劇的編劇們,竟然能很順地把很多事件串在一起,還看起來很合理,其實很多案件的發展沒那麼懸疑,可能就A到B到C,但編劇可以轉來轉去,加D加E!」

「林宅血案」教會謝松善的事

鑑識生涯數十年,謝松善參與無數重大命案,但影響他最深遠的,就是1980年2月28日、至今找不到凶手的重大懸案「林宅血案」——時任台灣省議員林義雄住宅遭不名人士闖入,林母與其雙胞胎女兒遭持刀殺害,長女也身受重傷,命案現場令人怵目驚心。

當時25歲、畢業才3年的菜鳥謝松善中午留守值班,辦公室電話鈴響通知鑑識組趕緊前往林宅採集證物,「接起電話那一刻,依照規定我就成為承辦人,此後組內不管怎麼分工,最後都要由我主筆記錄與報告」。

然而抵達現場後卻發現整個林宅周遭沒拉封鎖線,到處滿滿都是人,從警方、媒體、林家親友、黨外人士都擠入關切,亂成一團,命案現場早已被破壞,沾滿非犯人與被害者的指紋、鞋痕,當凶手專業到幾乎不留痕跡,也還未出現DNA鑑定與監視器等新科技協助,根本找不到任何有效物證。

金馬影帝陳以文(右)在影集《台灣犯罪故事》單元劇〈惡有引力〉中,飾演追查女兒命案的警察父親。(照片提供:Disney+)

謝松善感慨,在先天與後天條件都不足情況下,林宅血案最終超過追訴時效。冷案還能回溫重啟,死案卻是永遠無解,林母為護孫倒臥血泊、小小雙胞胎永遠沉睡的容顏,時不時都會在228這天重回他的腦袋,沙盤推演哪一步做錯了、思索在鑑識範疇還能多做什麼努力?

謝松善在他撰寫《台灣大案鑑識現場》書中吐露,剛入行在辦公室值夜班時,他都得拿報紙把牆上的命案與屍體照片蓋起來才敢睡,有風吹草動就會嚇得從行軍床上跳起來、再也睡不著。

但「林宅血案」後,謝松善捫心自問:鑑識不該只是拿刷子刷一刷、採集指紋而已,於是他決定不斷精進專業知識,3度申請公費留學,前往美國向知名華裔刑事鑑識專家李昌鈺學最新科技。恩師李昌鈺也告訴他:「屍體會說話」,要有能耐去判讀屍體狀態,若恐懼就看不到屍體透露的訊息。

謝松善才逐漸轉念思考,就算真的發生靈異事件,那也是被害者跑來向他「申冤」,凶手才是該害怕的那個人。

不願一身鑑識武功荒廢 退而不休

2011年,謝松善以台北市刑事鑑識中心主任職位從警界退休,當時才56歲。

很多人問他為什麼那麼早退休,謝松善笑說,國家給他到薪資福利不薄,甚至稍微比局長級別多,也很受到重視,但只要他在公部門的一天,就會被身分框住,跳出來才能做其他想做的事,例如寫書、做Podcast分享所學,或協助有冤案執行私人鑑定,「伸張正義,追求真相」,就是他所追求的。

「退休後遊山玩水當然也可以,但如果有一天倒下來,我腦子裡累積30、40年的經驗全部都會變成垃圾了,沒有人知道。想趁還有體力、健康時趕緊分享,不然這個年齡,隨時怎麼樣都很難說呢!」確實,謝松善今年也69歲了。

不過從謝松善每天的工作安排看來,他還真的退而不休,忙得很。不僅在中央警察大學、台灣警察專科學校、東吳大學擔任專任教師,在東吳的課堂上,還有不少編劇報名上課,謝松善透露甚至還有金鐘得主;他自己也不忘持續學習,自費參與「臺灣鑑識科學學會」,聽線上專家分享最新的科技器材與案例,然後問問認識的後輩、小老弟們,「能不能讓我去實驗室,看看新設備怎麼操作」。

同時,謝松善也與年輕夥伴共同經營Podcast頻道「阿善師鑑識實錄」,分析各種撲朔迷離的刑事案件;YouTube與電視頻道也會有謝松善認真講解刑案、鑑識細節的身影,積極推廣鑑識科學,就希望社會大眾能尊重彼此專業,不要僅以片面資訊揣測社會案件,導致輿論辦案或民意審判。

「到處科普分享,就是一個責任感,因此慢慢的上媒體、去教書,甚至是我從來沒想到的拍電影、電視劇,但他們有需求,我有專業,就這樣契合,就這麼簡單!」

爽朗的老鑑識組主任大笑幾聲,收起整理好的整疊資料,要去上課了。

「如果有一天倒下來,我腦子裡累積30、40年的經驗全部都會變成垃圾了,沒有人知道。想趁還有體力、健康時趕緊分享」,老刑事鑑識主任退休後生活過得相當充實。(攝影:裴禛)
主題照:人稱「阿善師」的前北市刑事鑑識中心主任謝松善,耕耘鑑識領域33年,台灣30幾年來的重大案件如「林宅血案」等,幾乎無役不與,近年退休後也為台灣影視助陣,提供專業知識。(攝影:裴禛)
172.30.14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