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有緣人
佇立在舊衣回收箱旁的玩具,守如忠心的護衛犬默默守護。在遺棄與待回收之間,依然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
推動「榖東俱樂部」超過20年的賴青松,如今迎來人生新階段。他決定將原本作為農業基地的老屋轉型,啟動一項名為「共享老家計畫」的新行動,邀集理念相近、想親近農村生活的朋友,一起在土地上生活、老去。
賴青松說:「農村不是用來退休,而是一起生活的地方。」
「當年要推榖東俱樂部,如果沒有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很多事都做不來。」賴青松回憶這棟老屋的起點。這原是他為農事操作、交接農產品、舉辦活動所蓋的房子,後來也成了家。
這棟屋子不只是賴青松的家,更是一個開放的農村場域。他在此舉辦市集、設立農夫書會、接待認購稻米的「榖東」們來喝茶、參訪。「我用我的家來做工作,就跟一般的農夫一樣,農村及農家從過去到現在都一樣,是有公共性的。」賴青松說。
然而時代在變,這樣的雙重角色也有壓力。他坦言:「這是我個人的基地,是家、是工作場域,同時也是倡議基地。它既是私領域,也是公領域,有時候真的很難分清楚。」
幾年前,賴青松覺得「榖東俱樂部」的階段性任務告一段落,他與家人決定搬離這棟房子,將空間租出。他笑說:「太太跟我說,你如果要繼續你的理想,你就自己留下來,我走了。」於是,他們搬到靠近宜蘭市區的新住處,生活重整,原來的老房子便空下來。
但對他來說,那並不是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他說:「我不想讓這空間就這樣閒置,既然它承載了這麼多人的腳印與故事,為什麼不讓它繼續發揮作用?」
於是「共老計畫」成形。賴青松說:「我不想做養老宅,我想的是共老。」他想找一群有共同生活理念、願意耕作、煮飯、聊天、彼此照應的人,住進這棟屋子,一起過日子。
「我們不是要逃離城市,也不是要等老才過田園生活,而是現在就可以開始一起活,然後一起老。」他補充:「農村生活不是退路,是選擇;不是懷舊,是未來。」
回顧20年前,賴青松毅然離開都市,投身宜蘭農鄉實踐自己的理想,因為心中始終有一畝田在喚著他,如果不自己跳下來走一回,實在不甘心。
賴青松談起自己的童年時光,父親因經商失利,舉家回到台中投靠祖父,跟著務農的家族一起下田耕作一段時間,「感覺全家人都得到休養生息,然後有了充足的能量再出發。」
賴青松說,鄉下看似沒有資源,但你回來十個人,它都能把你養起來,只要你也肯付出。賴青松永遠記得阿嬤說的一句話:「再壞,也有一碗飯可以吃」。
鄉下的陽光、空氣、水,以及農人辛勤耕作的田地,成為賴青松心中的「安全網」,「再怎麼都有人會把你接住。」那時候他就深深體會到,土地與農業不只是經濟活動,更是一種支持生命與社群的根本力量。
這便是賴青松心中最早的一畝田。
不過,在成立「榖東俱樂部」之前,賴青松是個標準的城市人,其實在來到宜蘭種田之前,賴青松輾轉做過研究助理、體制外教育老師、主婦聯盟共同購買職員以及日文自由翻譯等工作。然而,總也有倦怠、心生退意的時刻,偶然間開始思考「退休後要過怎樣的生活」時,心中浮現早年在鄉村田野裡的片段。
他反問自己:「那個田園生活,為什麼要等到退休才能過?」
賴青松觀察到一個特別的現象。許多人跟他一樣努力在城市中打拼,最終的夢想是回歸鄉村、擁有一塊自食其力的理想國。但當真的到了退休那天,故鄉的田地早已荒廢、灌溉系統崩壞,土地變成建地,夢想的田園不復存在……
賴青松意識到,與其等待,不如提早實踐。他開始思索是否能創造一種新的可能,將生活主體逐步從城市移回土地。
這樣的思考,逐漸凝聚為「榖東俱樂部」的構想。賴青松形容,這是一個讓城市人能夠重新參與農業、認識土地的橋梁。俱樂部的概念,是讓城市人不必直接耕作,也能以「認購稻田」的方式支持「友善耕作」的農業模式;同時也能透過定期回訪、參與節氣活動,重新建立與農村的感情連結。
他坦言,「榖東俱樂部」的設計不只是農產品買賣,更是一種生活提案與社會運動。他希望打造的是「生活者之間的連結」,而不是消費者對商品的買賣關係。農業的價值,並非只在產量與利潤,而是在其如何支持一個永續、可居的生活系統。
這樣的理想,很快獲得社會大眾的迴響,由於構想新穎,又打中部分對田園有夢想的族群,吸引許多「榖東」前來「投資」,20年來最多吸引300多位「榖東」支持這項理想。
不過俱樂部的營運縱有許多眉眉角角,都難不倒賴青松,唯獨「下田」這件事,讓賴青松吃盡苦頭。
賴青松承認,一開始極為艱辛,面對日曬雨淋、肌肉酸痛、技術不足與農業知識的陌生,幾度懷疑自己是否堅持得下去。
這樣的過程也讓他重新認識身體的節奏、時間的感受與萬物的連結。他從「想要生產」的焦慮,轉向「與自然共作」的謙卑。他體會到,土地不是工具,而是夥伴;農夫不是生產線的操作員,而是自然律動的對話者。
這段轉變,也影響了他對城市人參與農業的態度。他不再期望大家都變成專業農夫,而是期待大家能在有限的參與中,重新建立對土地的情感與認同。
特別的是,賴青松並非完全放棄本來的工作,轉而務農。他特別推崇「半農半X」的概念。他認為,這不只是職業的分配,更是生活價值的重新排序。
賴青松說:「半農,是回到基本的生活力;半X,則是每個人根據自己的天賦與關懷,找到能貢獻世界的方式。」這樣的組合,讓人們能夠在生活的根基上,實踐屬於自己的理想。
賴青松期望透過「榖東俱樂部」讓更多城市人不只買菜,更能「進入一塊田」。哪怕只是種一盆菜、參加一場插秧、認識一位農夫,都是重新理解生活與土地的起點。他相信,唯有更多人重拾與土地的關係,這個社會才能建立起真正永續的未來。
「農業不是過去的事,是未來的事。」賴青松語氣堅定。他用自己的行動,從城市回到土地,也邀請更多人一起回家,一起種出另一種生活的可能。
走過20多年的歲月,「榖東俱樂部」的理念不只在宜蘭落實,也在全台各地開枝散葉,愈來愈多小農投入共享農業的生活,賴青松則透過基地的轉型,為農村生活尋找新出路。這棟老屋從農業基地變成社群生活場域,如今又要承接另一段生命歷程。
賴青松說:「我不是在蓋一個地方讓自己終老,而是希望這裡能讓一群人找到活下去的節奏。」
對賴青松而言,「共老」不是社會問題的應對策略,而是一種生活哲學的延伸。他說:「這是我農業實踐的延續,也是人生下一步的嘗試。我希望,它能讓人重新相信:老,是可以一起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