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冬季冗長,過去缺乏冰箱保存,於是人們以鹽醃製食品,再經煙燻脫水,不僅能延長保存至冬季食用,也方便遠途運輸,以出口到歐洲其他地區。久而久之,煙燻不僅是保存手段,更演變為一種飲食傳統。
川普重返白宮以來,週間幾乎每天都有公開活動,屢屢利用這些場合接受媒體提問,也多次在空軍一號與媒體記者對話,被形容為美國史上「最透明、最平易近人的總統」,但實際情況又是如何?請看中央社駐華盛頓特派記者的報導。
黃武山帶著「山宛然」跑遍全台200多所國小,當初在國小校園裡被布袋戲電到的小學生,如今在各處校園裡用布袋戲電小學生。
1960年比屬剛果獨立前後,滿載家鄉期望的剛果人來到布魯塞爾留學,卻因白人歧視而很難租到房子,1961年在慈善團體協助下興建了「非洲之家」宿舍,圍繞著生活所需的商圈便開始成形……
我們到底在吃烏魚子?還是在咀嚼現實?
90+組的蒙古阿公,與其他80+組的阿公們一起同場競技,蒙古阿公自起跑就一路領先,在抵達終點前還加速衝刺,驚得我下巴都快掉下來了。
茫茫人海中一個小身影抓住了我的目光,因為他的表情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這場記者會的主角只給你幾秒拍下站定位的帥氣畫面,老是暴衝,不在乎自己是否上相,社交距離的遠近由它們決定……
從瞎子摸象到貼近真實,紀錄片工作者在新聞現場與藝術美學之間天人交戰,有無數場的仗要打……
最困難的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如何說故事,讓它有強度跟意義……
與受訪者關係保持「不和諧但很密切」,李惠仁拿捏人與鏡頭距離,衝撞不合時宜體制。
販夫們不離口的菸、敞開胸口的香港衫、手落刀下的細瑣切工,是市場百工圖的鮮活紀實,是時光長廊中光影分明的勞工符碼。
回望50年前台灣,紀錄片留下最原始純粹。幾萬人走250公里只為說出對媽祖的感謝,淡水河的夕陽見證了滄海桑田。
四月初的華府潮汐湖(Tidal Basin)櫻花盛開,昭告每年五月起的「使館週」即將揭幕。
在新聞現場拍照的不會只有記者,民眾也會拿起手機記錄,為未來留下自己的現在。
與故事去更遠的地方》不管是不是在瘟疫蔓生的時代,書本能夠前往的地方,往往比人的足迹更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