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回望歷史重拾純粹 大甲媽祖回娘家「再見真實」

回望50年前台灣,紀錄片留下最原始純粹。幾萬人走250公里只為說出對媽祖的感謝,淡水河的夕陽見證了滄海桑田。
2021/4/23
文:王心妤/圖片提供: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

16mm膠卷底片淺淺透出手執隨香旗的台灣人,遠遠望見媽祖神轎前的順風耳與千里眼,便虔誠下跪,再見著媽祖神轎,則是揮揮隨香旗,只盼媽祖聽見一年來溫柔護佑的感謝。

時光流轉到了47年後的現在,4月遶境盛事再起,泥巴路變成柏油路,綠油油農田成為一棟又一棟的高樓,只是人們表情不變,依舊是對媽祖一年來的謝意。

在黃春明編導與攝影師張照堂掌鏡下,紀錄片大甲媽祖回娘家得以記錄下民國63年萬人跟著大甲媽祖從台中大甲步行至雲林北港的朝聖之旅。當時民眾多以「回娘家」形容這段旅程,因為擔心大甲媽不捨得離開娘家,信徒甚至會在廟外喊出「婆啊!回家去了!」女神光輝籠罩下,更增添幾分人性。

萬人跟著大甲媽祖步行250公里,只為表達對媽祖溫柔護佑的感謝。(圖片提供: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

這樣跨越時空的虔誠力量,靠著國影中心(現影視聽中心)的修復,觀眾能夠在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跨越時空,在「大甲媽祖回娘家」中,除了能透過畫面回望歷史,重見影展主軸「再見.真實」,因語言政策禁止方言,一度須以國語旁白配音才能播出的作品,這次也能放映最初閩南語旁白板,顯現語言與民俗之美。

再回到50年前,「淡水暮色」中、西文化交融的淡水路上是騎著機車、開著貨車的民眾,一旁不是快速疾駛的捷運或是高架橋上的輕軌,而是鳴笛作響的火車,唯一不變的則是淡水河上的夕陽,一日復一日地落進河面下,跟著信眾見證河岸邊的滄海桑田。

夕陽日復一日落進河面下,見證中、西文化融合的淡水50年轉變。(圖片提供: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

紀錄片導演楊力州曾說:「回到最純粹的紀錄,回望40、50年前的台灣人事物,會有更多面對影像的反思,看到人的表情、質感的差異、甚至是服裝,都能重新建構歷史脈絡。」紀錄片有多種流派,有的說好故事、有的則是衝撞體制,但「大甲媽祖回娘家」、「淡水暮色」系列的「芬芳寶島」電視紀錄片,則是重拾紀錄片本質,帶領觀眾重新看見鏡頭後最純粹的震撼力。

主題照:黃春明編導、張照堂掌鏡的「大甲媽祖回娘家」重現紀錄片純粹本質,讓觀眾看見47年前的信仰力量。(圖片提供: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TIDF)
172.30.1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