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連儂牆 窺見沉默螺旋下的中國海外民族主義
最新更新:2019/10/11 13:09

國立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圍牆外支持香港反送中活動的連儂牆,7日再傳遭人破壞。警方8日表示,雖尚未接獲報案,但已循線發現一名男子涉嫌撕毀海報。圖為未遭破壞的連儂牆。(中央社檔案照片)
陸生與反送中專題(中央社記者繆宗翰台北11日電)香港6月爆發「反送中」示威以來,全球各地聲援不斷,海外中國人士也極力反制。台灣校園內的連儂牆,也成為港生與陸生衝突導火線,部分暴力行為難免讓陸生被貼上激進標籤。
沉默螺旋(spiral of silence)理論是由德國政治學家紐曼(Elisabeth Noelle-Neumann)於1974年提出,主要概念是媒體通常會關注強勢意見觀點,輕視少數派觀點,進而使民眾以為大眾傳播媒體上呈現的意見,就代表多數人的想法,進而形成一種螺旋式上升的模式。
這套理論同樣適用在破壞連儂牆事件上,部分中國大陸人士的激進行徑,漸漸使得人們將民族主義標籤加諸於陸生、陸客身上。
中央社今天推出「陸生與反送中」專題,讓「非主流」陸生訴說,在強大的民族主義下,「沉默是金」的無奈自保之道。
學者鄭志鵬、沈伯洋,則從陸生觀察、中國因素滲透等領域,分析陸生面臨處境,以及「反反送中」行動是否具有組織性、計畫性。藉此窺見沉默螺旋下的中國海外民族主義發展樣貌。
同時本文也藉由爬梳海外、台灣案例,整理出海外中國人士「反反送中」行動的樣貌與共同處。108101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往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