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香港詩人著眼社會變遷 廖偉棠:詩本身就是行動

2020/9/27 21:30(9/27 22:0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台北27日電)香港自去年反送中運動開始,社會狀態不斷改變,許多香港文化人、創作者都藉由創作抒發對於香港現狀的情緒,香港詩人廖偉棠表示,詩人不是外在於社會的,詩本身就是一種行動。

台北詩歌節本週展開,以「所以我們發光」為主題,今年共策劃14場活動,包括3場跨領域詩行動、10場多元議題的詩講座以及1場大型演出,由詩人鴻鴻、作家楊佳嫻擔任策展人。

香港這一年多來在動盪、緊縮下,許多香港文化人都因為憤怒、悲傷,而產出數量可觀的創作,這些作品媒介跨度很大,包括插畫、詩歌、小說、戲劇等,都有關於反送中運動,以及現今國安法之下香港現狀的創作,並以台灣作為基地發表,如今年在台灣漫畫基地舉辦的「反抗的畫筆-香港反送中運動週年圖像展」。

本屆詩歌節以香港為主題,規劃了幾場活動,包括詩歌節的開幕,以詩劇「說吧,香港」作為序曲,由廖偉棠所創作的15首詩組成詩劇,與港台劇場表演工作者一同演出。

今天晚上在紀州庵文學森林,則舉辦「傘、硝煙和詩的日常」講座,邀請廖偉棠與2名香港青年寫作者沐羽、黃衍仁共同座談,並由台灣作家顏訥談香港的詩人與詩,以及香港社會現狀、過去歷史的連結。

廖偉棠說,這兩年間整個社會都一起被捲入歷史的洪流裡,詩成為一種可能,也成為了一種不能。他表示,在某種程度上,他是一個自私的詩人,在創作中透過文字聚焦自身的狀態,而不是巨觀的視角。廖偉棠說:「我所拋出來的題目,所希望與眾人共同行動的,是一起去尋求不是答案的答案。」

廖偉棠提到,「我們的寫作是一種追憶,我們要寫一段刻骨銘心的感情,離寫作主體的距離越大,詩就會越動人。」但廖偉棠說,香港現在所發生的事情都太快、太近了,「這樣無比強大的東西這樣靠過來,作為一個詩人,你怎麼把距離去拉開一點,這樣的時代,詩人何為?」

詩人是在社會之中,而不是外在於社會的,廖偉棠表示,「詩本身作為一種行動,已經參與到整個事件去了。」因此詩的創作,在此刻的面貌,一定是與過去事件未發生時,有著不同的面貌。

目前於清華大學台文所就讀的沐羽表示,在過去幾年的詩歌節,他都是採訪者的角色,在那種狀態裡,他觀察到,「詩從來不是一個政治口號,可以反映到詩人心裡的面貌。」他以香港現今的狀況作為比喻,就像有一些地方成功了,但有一些地方還是沒爭取到、還是失敗了。

廖偉棠在講座上,特別以粵語朗讀他的詩作「未來即劫獄」、「夜禱」、「地圖」,透過詩作與聽眾深入探討,關於創作、關於香港,現在與未來可能的模樣。(編輯:張雅淨)1090927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地機族
172.30.1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