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公會提3措施拚轉骨 國內投資未來15年有望增6兆
(中央社記者蘇思云台北21日電)壽險公會今天提出會計評價可允當表達、建立自我保險機制與調整資產負債結構3大措施,以利保險業轉骨,調整會計措施後,預期可以讓業者未來15年中,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與資本增加約新台幣1.3兆元,國內投資可增加6兆元,改善幣別錯配問題。
壽險公會理事長陳慧遊今天在記者會上表示,「月有陰晴圓缺」是人看到的角度,壽險業的會計也因用不同準則而有很大差異。壽險業2024年避險金額達3800億元,過去10年避險規模達2兆元,如果資金以水庫為例,希望不要浪費水,從水庫流出去的水,也希望可以拿來另外發電,公會也希望省下的避險成本可以另有用途。
陳慧遊指出,壽險公會透過3大措施,好比為壽險業打下3根鋼釘,提供15年的轉骨修復時間,壽險資金未來將逐年回到台灣,預計未來15年可以讓外匯準備金與資本增加1.3兆元,國內投資增加6兆元,將成為台灣經濟成長最重要的動能。
壽險公會副理事長林昭廷解釋,壽險業的結構性問題導致台灣壽險幣別錯配問題在全世界別無僅有,1994年台灣保險市場開放外商,整體市場激烈競爭,當時定存利率是8%到10%,保單開始從定期險轉向出現終身壽險商品,當時保單的保證利率乍看很保守是6%,但隨著2000年後整體外在環境利率快速下降後,狀況因此改變。
林昭廷指出,壽險業手上大量資金,在國內固定收益市場淺薄下,壽險業為解決利差損問題,投資國外比例逐年愈來愈高,也造成幣別錯配的問題。
壽險公會提出3大轉骨措施,第一,會計評價允當表達,希望可以透過外匯會計暫行措施15年,調整匯率評價會計制度,匯率公允價值部分改採攤銷方式,在附註中完整揭露,15年結束後回歸原作法。至於相關配套,省下的避險成本必須提列到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與特別盈餘公積,如果實施後,一年可以降低壽險業避險支出900億元,未來15年可節省1.35兆元。
二是自我保險機制,林昭廷指出,現行NDF(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避險成本平均約在3%,如果可以省下這部分,壽險公會提案建議在現有基礎下,未來15年中,每年額外提存稅前淨利的5%到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或特別盈餘公積,加速厚實資本,合計未來15年可增加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和資本共1.3兆元。
林昭廷強調,省下的避險成本不會進入盈餘分派,也不會進到股東口袋,而是強化風險承擔能力,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從目前9月底3419億元水準,預期15年後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水準可以超過1兆元,1年內匯率波動在1成內都可抵禦。
他解釋,如果準備金愈多、淨值累積愈高,等於未來面對資本市場更有韌性,這好比個人體格變好,透過健身增加免疫力,自然就不用吃藥。
三是調整資產負債結構,林昭廷指出,更重要的是改善幣別錯配,從資產負債面、商品面、政策面來強化體質。商品面希望朝向去保證化並縮短保證期間,資產面現在也透過各類措施引導資金逐年回到台灣,預估國內投資15年內約可增加6兆元。(編輯:楊凱翔)114112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