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金融論壇談打詐 銀行透過AI降低對合法金流衝擊
(中央社記者吳家豪台北24日電)中央通訊社今天舉辦2025永續金融論壇,與會專家指出,詐騙手法快速迭代,且許多詐騙發生在線上,金融機構應分析不同族群受害者,採針對性宣導;銀行則改變策略,將可識別的合法金流特徵納入AI模型訓練,在強化打詐的同時,大幅降低對正常合法金流的衝擊。
2025永續金融論壇今天在中華電信學院大安演講廳登場,聚焦永續金融、數位信任、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與防詐治理等議題,吸引產、官、學、研齊聚交流,共同探討台灣在全球永續金融浪潮中的下一步布局。
中央社社長胡婉玲致詞表示,人工智慧(AI)運算讓整個社會結構改變,金融界最需要的是安全可靠的永續環境,關鍵在於如何運用AI之善來打擊AI之惡,建立安全的資訊網。
金管會副主委陳彥良說,金融機構的角色已從單純資金中介,擴展為引導資金流向能創造更多GDP(國內生產毛額)的企業、促進環境改善的綠色產業,以及普惠金融領域。金融的核心在於信任,永續趨勢已從「選修」走向「必修」。
國立台北大學商學院院長黃啟瑞在論壇開場引言指出,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30次締約方會議(COP30)剛落幕,其中,氣候變遷調適的資金承諾將比先前討論金額增加至少2倍,反映國際社會在永續道路上對金融角色的期待。他呼籲,應廣納產業及協會意見,來建構永續相關質化與量化指標,讓金融機構可作為客觀依據,進行永續投資與融資。
台灣經濟研究院董事長吳中書在演講中,以近20年氣候災損數據與環境修復所需資金缺口的嚴峻現況,點出金融機構在推動ESG過程中的關鍵角色。國際上有超過600種ESG評比體系,企業可能偏好對自身有利指標而避開不利要求,或面臨內部ESG與營運策略脫節等挑戰。
LINE台灣公共事務部副總經理林若凡的演講,聚焦近年來LINE在打詐議題的努力與成果,並分享LINE如何從通訊軟體逐步發展為與台灣社會緊密結合、積極解決社會問題的企業。
她指出,LINE從早期被動應對詐騙,到現在採取「公私協力、產業聯防」策略,建立大量的「信任節點」,讓合作夥伴能快速通報可疑帳號,縮短詐騙得手時間,最終目標是提升整體社會的數位免疫力。
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副署長黃雅萍表示,數位信任是解決物聯網與AI時代複雜資料處理的關鍵,身分認證正從實體卡片演進到無密碼、生物特徵等方案,導入電子簽章可將傳統紙本合約流程,從數週縮短至數十分鐘。未來數位身分驗證將轉向「最小必要資訊揭露」,以強化個人隱私保護,預期將廣泛應用於超商取貨、租車、求職與學歷驗證等領域。
在論壇第二階段金融對談中,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副局長陳世煌提到,詐騙集團首腦擁有大量資產,進行專業化與集團化運作,即使是資深銀行從業人員仍可能因為觀賞TikTok影片而陷入投資詐欺。內政部警政署於2024年推出「打詐儀表板」,方便民眾查詢防詐相關資訊,已著手討論導入AI來優化整體內容與效能,提高即時性與準確性。
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信宏指出,詐騙技術與手法快速迭代,從傳統金光黨演變為大量運用數位科技,善用科技與人性弱點,已形成複雜生態系。金融機構過去多以「臨櫃阻詐」金額為績效,但現在許多詐騙發生在線上,這項指標已不合時宜,呼籲金融機構應分析不同受害族群特徵,採針對性宣導,而非僅靠廣告文宣或電子報。
台新銀行執行副總經理李正國在對談中表示,積極的防詐措施有時會「誤傷」正常合法金流,造成民眾不便。銀行過去聚焦尋找具有非法意圖的金流;現在投入大量資源運用科技與數據,將可識別的合法金流特徵納入AI模型訓練,在強化打詐的同時,大幅降低對正常合法金流的衝擊。
他說,目前已有多個業界自發成立的「小聯盟」進行詐騙偵測,建議由主管機關主導整合各小聯盟,建立更大、更全面的合作團隊,消除資訊不對稱。
滙豐銀行法令遵循處副總經理羅詩敏說,防詐核心在於提升人的意識與判斷,包括銀行員工與客戶的風險認知教育。AI可作為補強防詐的最後一道防線,但人的決策與介入不可或缺,需在關鍵時刻阻止可疑交易。(編輯:張良知)114112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