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研究曝憂鬱症、躁鬱症致病新基因 可助預防

(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22日電)憂鬱症、躁鬱症與基因有關,但過去研究多侷限歐洲白人族群。台大公衛完成橫跨亞洲、非洲等人種研究,蒐集500萬、290萬樣本,辨識697、298個相關基因位點,可望助早期預防。
憂鬱症、躁鬱症對生活影響深遠,台大公衛學院今天舉行「揭開憂鬱症與雙極性情感疾患的基因新機制」研究新發現記者會,為其背後複雜成因揭開新章,也為未來精準醫療奠基。
情緒障礙是一種廣泛的精神疾病類別,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郭柏秀簡報指出,特徵是情緒的失調,影響思維、行為和整體功能,大致分為憂鬱症與雙極性情感疾患(躁鬱症),然而對於生活都造成衝擊。
郭柏秀說,尤其這2種患疾會循環發作,因此部分病人會出現慢性化的狀況,到了中老年後跟非常多生理疾病相關,是屬於終身需要關注的問題;此外,嚴重者可能增加自殺風險。
根據統計,她指出,憂鬱症與躁鬱占整體精神健康狀況一半,對社群、社會造成重大影響;情緒障礙不分年齡都會發生,在15至24歲中比率最高。已知危險因子包括體質、壓力、睡眠等。
有關憂鬱症與雙極性情感疾患的基因研究,郭柏秀表示,過去多侷限於歐洲白人族群,這次她與國際團隊合作完成一項跨人種研究,納入東亞、南亞、非洲裔與拉丁裔等多元種族樣本,結果於2025年初接連在國際科學期刊「細胞」(Cell)與「自然」(Nature)中發表2項研究成果。
郭柏秀說明,憂鬱症研究樣本超過500萬人、雙極性情感疾患樣本逾290萬人參與;結果分別識別出697個與憂鬱症、298個與雙極性情感疾患風險相關的遺傳位點,比既有研究多出4倍。
她小結表示,此2項研究證據支持,憂鬱症與躁鬱症屬於多基因疾病,需要上百個基因的微小效應累積,共同作用下增加患病風險;基因研究指出了潛在的細胞機制(從大腦突觸到腸道細胞)與藥物靶點的連結,提供未來探究新的治療方向與機轉的可能性;研究包涵多個族群,以強化未來基因風險分數的應用,與個人化治療能更加具有族群上的涵蓋性,朝向全球適用的方向前進。
她認為,研究結果未來可更進一步發展並優化診斷標記,透過公衛層級的早期篩檢與預防策略降低疾病的不良影響,並期待能依據個人化的基因輪廓,量身訂製更好的疾病治療方案。(編輯:方沛清)1140522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