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嫁花蓮25年創印尼共學團 助新二代學習多元文化

(中央社記者李先鳳花蓮縣7日電)來自印尼張美君,嫁來花蓮生活25年,為學習中文從國小、國中讀到高中,不但說寫流利,還在廣播電台主持節目,並成立「印尼共學團」,陪伴新住民子女認識學習家鄉文化。
「遠離家鄉來到陌生的地方,是一種緣分,也是一段勇敢旅程」,張美君在印尼結識丈夫,20歲不到就嫁來台灣,丈夫在花蓮從事石材機器生產維修,他們3個子女,如今大兒子已大學畢業跟隨父親腳步,投入石材機械業;另2名雙胞胎子女也就讀大學。
張美君說,看到不少同鄉的家庭因為文化差異,孩子在學校適應不良,希望能拉他們一把;自己擔任國小的「故事媽媽」,於是從課後陪伴開始,同時也找了會跳印尼傳統舞蹈同鄉來教孩子們跳舞。
大約6、7年前張美君成立「「印尼共學團」,利用自家頂樓空間,鋪上木地板,裝設大面鏡子,教導新住民家庭成員一起跳舞與快樂學習,讓新住民子女了解到母(父)親家鄉,也讓更多居民認識印尼多元文化。
為了跳舞所穿著的印尼傳統服裝,張美君會返鄉購買帶回來或請家鄉人寄布料過來,然後自己縫製,像是爪哇島衣服、印尼蠟染做創意服裝等;穿上美麗服裝,一群孩子舞蹈跳得越來越好,開始參加公開表演,常有活動邀請他們演出,孩子們也越來越有自信。
「這不僅是一次次的舞蹈練習,更是一場跨文化的溫柔傳承;共學團成為孩子們快樂學習天地,也讓新住民媽媽在異鄉找到彼此支持與自我價值的所在。」張美君說,最大目的就是希望,來自印尼的朋友能夠在新家鄉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生活與歸屬感。
難免想念家鄉,尤其家鄉印尼泗水的食物,即使花蓮香蕉普遍又好吃,張美君仍在院子裡種了幾棵泗水香蕉,「香氣、口感都不一樣」;張美君若自製家鄉美食,就會找同鄉姐妹一起分享,當作療癒鄉愁方法之一。
大陸及外籍配偶人數逐年增加,新住民來台面對不同民情風俗、語言及文化差異,衍生生活適應、經濟扶助、親職教育、就業輔導、人身安全、支持網絡等需求,張美君說,「花蓮縣新住民家庭服務中心」給予很多協助,開辦許多輔導課程,新住民都可多加利用。(編輯:陳仁華)1140907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