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打破刻板印象 研究發現雙髻鯊飲食具高度彈性

2025/9/15 12:50(9/15 13:01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國立中山大學公布最新研究,發現雙髻鯊並非依賴單一獵物,而是有「因地制宜」的食性模式。(國立中山大學提供)中央社記者蔡孟妤傳真  114年9月15日
國立中山大學公布最新研究,發現雙髻鯊並非依賴單一獵物,而是有「因地制宜」的食性模式。(國立中山大學提供)中央社記者蔡孟妤傳真 114年9月15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蔡孟妤高雄15日電)國立中山大學今天公布最新研究,罕見從探究雙髻鯊的飲食習慣切入,發現雙髻鯊並非依賴單一獵物,而是有「因地制宜」的食性模式,「游到哪裡,就吃當地的食物」。

國立中山大學公布由中山大學海洋生態保育研究所助理教授林裕䕒,以及農業部水產試驗所近海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徐華遜的雙髻鯊研究,罕見從飲食習慣切入,發現雙髻鯊有「因地制宜」的食性模式。

如同人類「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雙髻鯊的飲食也展現了高度彈性,即游到哪裡,就吃當地的食物。這份研究成果也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魚類生物學與漁業評論(Reviews in Fish Biology and Fisheries)」。

林裕䕒表示,就像在台灣吃滷肉飯、日本吃生魚片、去韓國吃泡菜一樣,雙髻鯊也能因地制宜、入境隨俗。例如,路氏雙髻鯊(Sphyrna lewini,又稱作紅肉丫髻鮫)在不同海域具廣泛的飲食範圍和高度的適應性。

此外,窄頭雙髻鯊(Sphyrna tiburo)甚至能消化並利用海草中的營養物質,突破了傳統上對鯊魚「嚴格肉食性」的想像。

林裕䕒表示,既然雙髻鯊不挑食,那保育重點便不在於保障牠們「能吃什麼」,而是在於「在哪裡吃」。對雙髻鯊而言,近岸淺水區不僅是覓食的重要場域,更是孕育幼鯊的關鍵棲地,保護近岸環境才是關鍵。

google news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徐華遜指出,雙髻鯊或稱槌頭鯊、丫髻鮫,是形態上最具辨識度的海洋生物之一,最大的特徵就是其頭部側向擴展形成的特殊構造。研究結果顯示,在同一地區內的雙髻鯊,會透過選擇不同獵物來避免競爭。

國立中山大學今天新聞稿說明,該研究為推動鯊魚保育與沿岸生態管理提供新的科學依據,不同雙髻鯊物種需採多元保育策略,應透過設立沿岸保護區、漁業管理及減少混獲措施,來降低其滅絕風險。(編輯:黃世雅)1140915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