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YouTuber讚台灣多元韌性如蛇紋岩 堅持拍片盼推廣台灣地質之美

(中央社記者張璦花蓮15日電)「如果要用一種岩石代表台灣,我會選蛇紋岩」。來自美國的地質與環境教育者柯澗敏說,常見於花東、由多種礦石組成的蛇紋岩,是數百萬年前,從橄欖岩歷經高溫高壓蛻變而成,正如台灣在複雜的歷史與重重挑戰中,淬煉成一個多元堅韌的民主國家。
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的柯澗敏(Jimmy Kelloway),目前任職國立東華大學台灣東部地震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同時經營YouTube頻道「台灣岩石大哥Taiwan Rock Guy」。
他將泥巴變成石頭的過程,比喻為生牛肉煮成全熟牛排,把火成岩形容成火系寶可夢、將變質岩比擬作最終進化型寶可夢,透過有趣易懂的短片,帶觀眾走進台灣的地質世界。
柯澗敏接受中央社專訪時說,「石頭是一部歷史書」。他認為,岩石能記錄環境的變遷,只要懂得解讀,就能拼湊出地球幾十億年來的故事。
比如三大岩類中的沉積岩,經過一連串的沉澱與堆積,顆粒大小能透露古代海洋與河流的狀態;由岩漿冷凝形成的火成岩,則可能是一本火山爆發的日記;至於變質岩,經歷高壓與高溫,故事更為曲折複雜。
「所以我說台灣是一個完美的365天地質學教室,而花東更是岩石天堂」。柯澗敏解釋,台灣擁有美麗的高山、河流和岩石峽谷,一年四季都適合踏出家門接觸大自然,且在花蓮玩一天就可以看到沉積岩、火成岩與變質岩,他的老家明尼蘇達州,地形相對單一平坦,且時常下雪,難以見到多樣的石頭。
從北美五大湖到台灣花東,美國童軍小子變身台灣岩石大哥。柯澗敏說自己從小熱愛大自然,參加童軍活動時常在戶外探索,暑假時還會到五大湖撿石頭。而一部介紹墨西哥水晶洞的紀錄片,更成為他立志鑽研地質學的契機,「比人更大的水晶晶體,我看了真的滿驚訝,想了解這東西怎麼來的。」
除了石頭,柯澗敏在13歲時無心插柳地選修了中文課,當時考試的其中一項測驗,甚至是背下周杰倫歌曲的歌詞,而中文這份興趣也一路伴隨他走進大學校園。
「我沒有放棄地質,也沒有放棄中文」,取得地質學、中文雙學士學位後,柯澗敏來到台灣,在台東利吉國小教英文。

回顧那段在台東教書的日子,柯澗敏表示,經過利吉惡地地質公園時,他會停下腳步閱讀解說牌,覺得內容相當艱深,心想這應該是出自一位專業教授之手,但同時也在思考,如果要帶小朋友認識利吉惡地,就必須把知識變得更淺顯易懂,「我想我應該做得到」。
柯澗敏坦言,石頭這部歷史書,對很多人來說確實像是用外星人語寫成的,他想當一名詩人、翻譯,把地球的故事說得更浪漫、平易近人。於是他開始嘗試把中文、地質、教學連結起來,也在那時埋下成為「台灣岩石大哥」的種子。

離開台東後,柯澗敏剛回美國從事教育相關工作就碰上COVID-19疫情,當美國學生都在線上上課,他看見在台灣朋友依然如常生活、甚至還能去聽演唱會,讓他更加嚮往重返台灣,於是他先到澎湖教英文,接著到東華大學攻讀環境教育碩士學位,畢業後選擇繼續留在花蓮。
很多人好奇柯澗敏為何從美國來到台灣,他笑著解釋,自己從小喜歡地質、從小喜歡學中文,「如果你知道台灣東部有這麼豐富的地質景觀,那理所當然會在這裡。」

「如果要用一種岩石代表台灣,我會選蛇紋岩」,柯澗敏娓娓道來。數百萬年前台灣這座島嶼形成時,如擠牙膏一般,把橄欖岩從幾十公里深的板塊交接處擠上來,經過超高溫與超高壓,橄欖岩進化成蛇紋岩,就像台灣曾歷經荷蘭等不同國家殖民,如今則被中國欺負,在複雜的歷史與重重挑戰中,淬煉成一個堅韌的民主國家。
以族群的角度來看,柯澗敏表示,台灣從最開始的原住民,漸漸多了客家人、閩南人等,以及來自歐美、東南亞等地區的新移民,讓台灣匯聚多元文化,就像蛇紋岩組成結構包含磁鐵礦、豐田玉、陽起石等多種礦石。
前前後後在台灣生活了5年,柯澗敏未來打算出版一本可以帶著上山下海的互動式地質教育書,也希望能獲得就業金卡,繼續扎根台灣;現在的他,則把重心放在拍攝介紹台灣地質的短影片。
除了中文,柯澗敏說,他之所以堅持也將影片做成英文版本,是希望藉此把台灣的地質之美分享給全世界,並規劃進一步創業,開設完整課程介紹花蓮,吸引更多外國人來台灣,「我想要讓更多朋友看,我為什麼那麼喜歡這裡」。(編輯:吳柏緯/韋樞)1141015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