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駐台機構談防衛韌性 讚對台危機應處有信心
(中央社記者楊堯茹台北20日電)歐洲經貿辦事處代表谷力哲今天在全社會防衛韌性國際論壇強調整備重要性,並指應從「全社會」、「全政府」、「全災型」三途徑著手;美國在台協會(AIT)副處長梁凱雯肯定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成功匯集各領域領袖,並創建解決問題的平台。
總統府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滿週年之際,今天舉辦「韌性台灣 民主永續」國際論壇,賴總統致詞為論壇揭幕,多國駐台代表及專家與會。歐洲經貿辦事處代表谷力哲(Lutz Güllner)、英國在台辦事處代表包瓊郁(Ruth Bradley-Jones)以及美國在台協會(AIT)副處長梁凱雯(Karin Lang)在專題討論場次擔任與談人。
梁凱雯談及昨天前往宜蘭觀摩國家防災日演練,肯定其在深度、廣度以及國際參與上都是至今最全面演練,此里程碑台灣當之無愧,也提到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已成功匯集各領域領袖,並創建解決問題的平台。
梁凱雯也認為,縣市政府代表韌性鏈的必要連結,地方政府提供民眾服務、辨別民眾需求,同時與中央政府進行有效溝通,並建立中央政府與民眾的橋樑,地方政府的角色同樣至關重要。
谷力哲也肯定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將各領域人士集結,特別是產業、商界等經濟領域的角色,且其跨部門合作也令人印象深刻。包瓊郁則以中文力讚「對台灣的危機應對能力有信心」。
被問及歐洲近年關注韌性,谷力哲坦言,原因不只是俄烏戰爭,歐洲也意識到自身資訊不夠充足,這關乎做好整備(preparedness),包括預防、預測、韌性以及運用。
谷力哲特別強調,不同角色間的溝通是關鍵,這不能是從上而下的溝通,而應發自每個人的社會責任(societal imperative),上午場次談到社會溝通是否基於恐懼,相信大家一致認同不應該是恐懼,而是對彼此的歸屬感與責任感。
在上午場次,德國在台協會副代表何峰(Andreas Hofem)提問,關於社會韌性的推動缺乏正面論述,韌性是否基於恐懼。德國聯邦技術救援署(THW)歐洲民防專家Bert Schinkel-Momsen回應,他人生中沒有任何一步前行或改變是因恐懼而發生。
至於借鏡,谷力哲強調,應從「全社會」、「全政府、「全災型」三途徑著手,全社會涵蓋產官學民間各界;全政府強調橫向與縱向協調機制;全災型則是將天災、人禍、傳染病、能源危機、軍事衝突納入同一套演練系統。
谷力哲也提到,歐洲冷戰時期的法定儲備制度、關鍵基礎設施保護規範,經過重新檢視後已重啟運用,有助目前危機應變。並以奧地利舉例凸顯志工文化的重要性,奧地利900萬人口中有25萬名消防志工,此民防基礎顯示全民參與是韌性的支柱。
包瓊郁則提到,必須意識到自日常生活和平民架構,轉變到危機處理、混合架構的優先時刻;英國有官民夥伴關係(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架構,協同政府與商界的互補技能。梁凱雯則點出,問責、資訊以及避免不同層級政府的功能重疊。(編輯:張均懋)114092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