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智庫分析大選:台捷關係有民意基礎 難以忽視【專訪】

(中央社記者劉郁葶布拉格11日專電)捷克國會大選落幕,「不滿公民行動黨」(ANO)勝出,選舉結果或將影響捷克國內政局與對台關係走向。捷克智庫「解析中國」(Sinopsis)研究員范曦夢(Simona Fantová)接受中央社專訪時指出,新政府未必會冷卻台捷關係,因捷克社會普遍對台灣有好感,「政府即便想調整政策,也不敢忽視民意」。
物價飆漲、政府溝通不良引民怨 ANO趁勢崛起
捷克國會大選4日落幕,由捷克前總理巴比斯(Andrej Babis)領導的「不滿公民行動黨」獲最多選票,將在眾議院200席中占80席。范曦夢分析,ANO之所以贏得選舉,其背後的原因並非是政策具吸引力,而是捷克民眾對現任政府的不滿。
她解釋說:「其實現任政府做事並不差,但他們面臨太多危機,例如大量烏克蘭難民湧入、國內通膨嚴重,這些都使一般民眾對生活水準產生焦慮。很多人並不完全否定政府的施政,而是想透過投票給ANO來表達抗議。」
范曦夢說,現任政府最大的弱點在於「溝通不良」,無法向民眾清楚解釋政策背後的原因,導致支持度流失,讓偏向民粹的政黨乘勢而起。
談及捷克政壇的爭議,范曦夢指出,無論是執政黨或反對黨,幾乎都有各自的醜聞,例如捷克司法部今年5月爆發的「比特幣醜聞」,或是巴比斯長年纏訟的「鸛巢農場」(Stork Nest),這些案件削弱公眾對政治體系的信任,也成為各政黨攻擊彼此的工具。
ANO外交政策模糊 台捷關係有民意基礎
外界關注ANO上台後,台捷關係將有何影響與改變。范曦夢指出,ANO在其90頁的政綱中,外交政策極為簡短且模糊,顯示外交並非其在此次選舉核心。
范曦夢認為,ANO未來政府可能不會像現任政府高調支持台灣或烏克蘭,但也不一定會冷卻台捷關係。她指出,「因為捷克社會普遍對台灣有好感,政府即便想要調整政策,也不敢忽視民意」。
范曦夢說,即使政府更迭,台捷交流不會大幅倒退,因捷克社會普遍對台灣有一定認識,「雖然未必完全理解一中政策與一中原則,但普遍知道台灣是一個自由社會,並同情台灣面對的壓力。」
「解析中國」智庫創辦人馬定和(Martin Hála)也有類似見解。他曾提到,捷克公眾現在是全歐洲對中共最具批判性的群體之一,同時對台灣懷有深厚的同情與支持。馬定和強調:「這樣的民意支持,是任何一個新政府都難以忽視的。」
馬定和說,早在捷克第一任總統哈維爾(Václav Havel)時期,台捷關係便十分友好,並且有實質的經濟成果。此外,捷克與台灣是基於共享的價值觀—對民主、人權與法治的尊重,與對當前全球地緣政治風險的共同理解,才成為真正的夥伴。
馬定和表示,捷克對中國與台灣的政策已建立起穩固的社會基礎,並非執政黨輕易可以轉向的,「捷克社會已對前總統齊曼(Miloš Zeman)時期親中政策有『免疫力』」,他相信新政府不會再回到過去那種天真的對中政策。

習近平訪捷、華信投資事件 捷克對中國警惕升高
回顧過去10年中國與捷克的關係,范曦夢說,齊曼時期立場較親中。2016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捷克,有捷克人持台灣、西藏的旗幟抗議,但中國支持者開始攻擊和平示威者,而捷克警方未能保護合法抗議的公民,此事讓捷克社會對中國留下極負面的印象。
自此後,捷克民眾逐漸認識到中共可能對捷克帶來的負面影響,對中態度趨向謹慎乃至警惕。此外,捷克曾在二次大戰時遭德國納粹的占領;二戰後,被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統治,又遭蘇聯入侵,范曦夢說:「這讓人民對極權體制有本能的反感。」
范曦夢還提到,中國華信能源(CEFC)在捷克的案例,認為這是中捷互信破裂的重要轉折。她說,當時華信以大規模投資為號召,與齊曼關係密切,簽署許多備忘錄,但最終許多承諾的投資未能兌現,中國僅購買捷克的足球隊與啤酒廠,對捷克經濟助益有限。
她補充,華信的老闆葉簡明後來在中國「消失」,暴露華信的腐敗本質,也重創捷克社會對中國投資的信任。即使中國之後派中國中信集團(CITIC)接手,也未能挽回捷克對中印象和信任危機。
而巴比斯為商人出身,其外交觀點也受個人投資經驗影響。范曦夢指出,巴比斯曾嘗試在中國與波蘭投資,但因缺乏政府支持與投資失利,對兩國產生不佳印象。
范曦夢總結,儘管當前捷克的政治環境充滿不確定,但台捷關係有民意基礎穩固,政府不敢輕易削弱與台合作。(編輯:唐聲揚)114101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