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一顆子彈不僅奪命 還射穿兩個不相往來的世界

美國年輕右派倡議領袖柯克在公開場合遭槍擊喪命,比他更年輕的犯嫌槍手羅賓森符合激進左派青年的行事特徵。一個是足以影響選票走向的百萬網紅、政治新貴,一個是大學尚未畢業的獎學金學霸,一顆子彈命運相遇,讓美國近乎陷入分裂。

中央社駐紐約特派員廖漢原

2025/9/17 10:00(9/17 12:00 更新)

一輛懸掛美國國旗的汽車駛過猶他谷大學​​,車窗上寫著向柯克致敬的文字。(美聯社)
一輛懸掛美國國旗的汽車駛過猶他谷大學​​,車窗上寫著向柯克致敬的文字。(美聯社)

美國猶他州檢方16日宣布,正式以謀殺等罪名起訴涉嫌槍殺知名美國保守派網紅柯克(Charlie Kirk)的犯嫌羅賓森(Tyler Robinson)。

22歲出身摩門教家庭的羅賓森,10日清晨天還未亮從猶他州南部家裡出發,開了4個半小時的車前往柯克(Charlie Kirk)在猶他谷大學(Utah Valley University)舉行的大型活動。這是柯克年初啟動「美國回歸」(American Comeback)校園系列的其中一站。

美媒引用調查人員說法,監視器顯示羅賓森在校區走動3個多小時後決定頂樓的射擊地點,3000多人中午聚集,他已就位,12時23分,槍手向距離約120公尺的目標開槍,柯克頸部中彈鮮血噴出,一槍斃命倒在座位上,事件震驚全美。

美國保守派倡議人士柯克(前白衣者)10日在猶他谷大學演講時遇襲身亡,圖為他在事發前向民眾進行演說。(Tess Crowley/The Deseret News via 美聯社)
美國保守派倡議人士柯克(前白衣者)10日在猶他谷大學演講時遇襲身亡,圖為他在事發前向民眾進行演說。(Tess Crowley/The Deseret News via 美聯社)

62歲的紐約民主黨支持者威廉(William)10日才知道美國有柯克這號人物。他支持高度言論自由,嘆息31歲生命驟逝同時,對柯克就族裔、性別、教育、政治、移民與美國近代史的言論立場,搖頭說「即使他死了,這些也不能成為美國的方向」。

人們亟欲瞭解羅賓森的犯案動機,從字裡行間找出激進化的細節端倪,但其實不難理解。22歲與31歲的美國年輕白人男性,有著截然不同的道德價值觀及政治社會意識形態。如同威廉所指,柯克身亡,深化美國內部歧見;右派主流媒體氣憤,左派媒體不甘示弱,網路依舊大鳴大放。

猶他州長柯克斯(Spencer Cox)說,美國內部升高的敵意需找到出口,降低政治暴力,政治群體互相指責只會讓情況更糟。他加碼說,社群媒體為社會歧異與極端火上加油,如同製造衝突的大企業。

但以言論自由為營運旗幟的社媒巨擘,對極端言論至今仍束手無策。

政治歧異是民主社會常態,一方崛起不代表另一方消失,風不會長久只吹一個方向。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夫婦掀起多元、平等、包容(DEI,Diversity、Equity、Inclusion)風潮,靠社群媒體吸引大批跨族裔年輕與女性選票連任,掀起全球「覺醒風」。

但美國經濟結構變化,長春藤大學文憑未必是高薪就業保證,在年輕世代悄悄崛起回歸保守思維風。相較於1980年後出生的世代,較多人接受宗教與傳統家庭生活形式,柯克創立的年輕保守組織「美國轉捩點」(Turning Point USA)從乏人問津,到足以引起川普(Donald Trump)陣營的關注。

這股強勁力道是商人川普2016年總統大選擊敗希拉蕊.柯林頓(Hillary Clinton)的因素之一,民主黨陣營訝異基本盤年輕支持群流失。國會山莊暴動事件後,柯克力挺川普面對不分黨派的華府建制派,再度將川普送進白宮。

柯克10日在猶他谷大學演講時遇襲身亡,「美國轉捩點」總部前舉辦追思活動。(美聯社)
柯克10日在猶他谷大學演講時遇襲身亡,「美國轉捩點」總部前舉辦追思活動。(美聯社)

「讓美國再次偉大」(MAGA)運動去年在非白人與年輕選票都顯著提高,女性支持者也增加。自由派至今未見成氣候的新領袖,危機感更沉重,部分DEI風潮裡成長的數位年輕世代,支持多元開放價值,看變局更感無計可施。

自由派憂心MAGA化的共和黨影響力在柯克悲劇中擴大,衝擊明年期中選舉民主黨選情,還批評川普政府將矛頭指向親左社會團體。另一邊,右派網紅在網上呼籲將網上貼文慶祝柯克身亡者曝光,有些人因此失去了工作。

曾在川普陣營擔任媒體顧問的布萊班德(John Brabender)在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指出,柯克幫川普贏得選舉或許誇大了事實,但他的組織「美國轉捩點」聚焦校園,傳遞年輕世代聽不到的保守派資訊.他對去年選舉的影響超乎大部分人的理解。

他認為,擁有投票權的Z世代是美國史上最龐大的分眾群體,柯克知道Z世代政治新聞資訊多來自親左社媒內容,當中大部分是使用者自產的訊息或圖像。因此千萬別忘了柯克對美國未來的影響與推動川普保守議題中的角色。

訂閱《國際新聞》電子報 第一手掌握世界最新脈動
請輸入正確的電子信箱格式
訂閱
感謝您的訂閱!

政治暴力謀殺在美國時有所聞,60年代3位代表自由派的領袖在動盪局勢中命喪槍下;80年代和去年,2位共和黨領導者先後逃過一劫,駭人的刺殺景象近期發生在大型活動場合,讓人不寒而慄。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41歲的評論員克雷恩(Ezra Klein)說,大部分人都不是這樣的,但網路演算法導致大部分參與政治議題的人彼此看起來成了那樣,大家都感到社會對立升溫中。「但我們將來必須在這裡一起生活啊!」(編輯:唐佩君)1140917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