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珍古德博士推動自然保育聞名全球 多次訪台還獲魯凱族名【圖輯】

2025/10/2 09:28(10/2 10:47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珍古德1997年於肯亞一個黑猩猩保育中心親吻母猩猩Tess。(美聯社)
珍古德1997年於肯亞一個黑猩猩保育中心親吻母猩猩Tess。(美聯社)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網站)國際珍古德協會1日表示,知名保育專家珍古德於睡夢中安詳離世,享壽91歲。珍古德博士以靈長類動物學家身分推動保護與恢復自然生態聞名,足跡遍布全球。珍古德也自1996年首訪台灣,至2025年最後一次到訪,期間見證近30年來台灣在保育與環境教育領域的躍進。

全球奔走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1972年珍古德在東非國家坦尚尼亞一處國家公園進行研究。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 珍古德正觀察一隻非洲狒狒。

珍古德(右)和丈夫Hugo van Lawick(左)使用攝影機記錄野生動物生態。(美聯社)
珍古德(右)和丈夫Hugo van Lawick(左)使用攝影機記錄野生動物生態。(美聯社)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世界自然基金會1985年展開一項國際募款活動,目標募集一百萬美元,用於拯救地球上的野生靈長類動物。珍古德擔任這項靈長類保育行動的名譽主席,並表示:「這項行動正值地球上的靈長類動物面臨前所未有威脅的關鍵時刻。」

珍古德2008年在匈牙利布達佩斯動物園觀察當地的大猩猩。(美聯社)
珍古德2008年在匈牙利布達佩斯動物園觀察當地的大猩猩。(美聯社)

多次訪台

1996年珍古德應邀訪台,前往探視市立木柵動物園的黑猩猩,了解黑猩猩的生活環境。(中央社檔案照片)
1996年珍古德應邀訪台,前往探視市立木柵動物園的黑猩猩,了解黑猩猩的生活環境。(中央社檔案照片)
珍古德2005年在宜蘭陳氏鑑湖堂成立亞太地區第一個「根與芽中心」,並親吻由她所種下的小梗木薑子。(中央社檔案照片)
珍古德2005年在宜蘭陳氏鑑湖堂成立亞太地區第一個「根與芽中心」,並親吻由她所種下的小梗木薑子。(中央社檔案照片)
2006年東魯凱族人回到八十年前的舊部落,重建頭目家屋並舉行傳統招靈入屋儀式。珍古德博士應邀觀禮,魯凱族人送給珍古德魯凱名字「拉娃歐斯」,代表貴族的公主。(中央社檔案照片)
2006年東魯凱族人回到八十年前的舊部落,重建頭目家屋並舉行傳統招靈入屋儀式。珍古德博士應邀觀禮,魯凱族人送給珍古德魯凱名字「拉娃歐斯」,代表貴族的公主。(中央社檔案照片)
珍古德(左)2010年於新竹市立動物園進行「關籠體驗」,民眾與媒體隔著籠子拍攝,籠內籠外相互對看,不知誰是觀賞者?誰是被觀賞者?(中央社檔案照片)
珍古德(左)2010年於新竹市立動物園進行「關籠體驗」,民眾與媒體隔著籠子拍攝,籠內籠外相互對看,不知誰是觀賞者?誰是被觀賞者?(中央社檔案照片)
珍古德(右) 造訪新竹市立動物園,清華大學教授王俊秀(左)送上台灣黑熊的布偶,兩人在樹上舉行致贈儀式。(中央社檔案照片)
珍古德(右) 造訪新竹市立動物園,清華大學教授王俊秀(左)送上台灣黑熊的布偶,兩人在樹上舉行致贈儀式。(中央社檔案照片)
珍古德(右2)2012年造訪高雄市二仁溪畔的白砂崙溼地,了解二仁溪的復育情形,肯定高雄市茄萣舢筏協會的努力成果。(中央社檔案照片)
珍古德(右2)2012年造訪高雄市二仁溪畔的白砂崙溼地,了解二仁溪的復育情形,肯定高雄市茄萣舢筏協會的努力成果。(中央社檔案照片)
今年6月珍古德再次造訪台灣,也成為她最後一次來台。圖為她應邀至台北科技大學演講,她認為,保育不只是為了動物,而是為了整體環境。(中央社檔案照片)
今年6月珍古德再次造訪台灣,也成為她最後一次來台。圖為她應邀至台北科技大學演講,她認為,保育不只是為了動物,而是為了整體環境。(中央社檔案照片)

(編輯:翁堃耀)1141002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