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德研發AI布料監測道路健康 鋪地底減少修路成本

2025/10/9 17:58(10/9 20:06 更新)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德國城市道路進行維修與測量作業,工作人員手持測距儀進行地面高程與結構檢測。德國近年積極推動智慧基礎設施技術研發,盼透過AI與感測系統改善道路監測與維修效率。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攝 114年10月9日
德國城市道路進行維修與測量作業,工作人員手持測距儀進行地面高程與結構檢測。德國近年積極推動智慧基礎設施技術研發,盼透過AI與感測系統改善道路監測與維修效率。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攝 114年10月9日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林尚縈柏林9日專電)德國研究團隊正開發一種由天然纖維製成的布料,內嵌感測器並結合人工智慧(AI),能持續監測瀝青道路健康狀況。這項技術由德國政府資助,有望協助主管機關減少交通封閉與施工成本,提升道路養護效率。

道路翻修往往造成駕駛人不便。在德國,傳統檢測柏油路結構狀況時,多半需鑽洞取樣,不僅耗時,也會造成路面破壞,且結果僅能反映局部情況,經常導致維修計畫不夠完整。

為改善這些缺點,德國佛羅恩霍夫木材研究所(Fraunhofer WKI)與多家企業及大學合作,展開SenAD2計畫,嘗試以非破壞性方式進行檢測。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由亞麻纖維與直徑不足一毫米的導電金屬線織成的布料,可鋪設在瀝青基層,設計上能承受重型車輛與施工設備的壓力。

布料中的感測線在車輛通過時會因受力改變電阻,數據隨即傳送至路邊裝置,再交由AI分析。系統不僅能掌握道路當前狀態,也能預測未來劣化進程,讓道路養護從「被動修補」轉為「主動規劃」。

這種布料以厚實、間距寬的紗線織成結構穩定的網狀層,導電線在織造過程中即嵌入天然纖維中,不易滑動或移位。研究團隊使用雙劍桿織機製作寬50公分的樣品布,可依需求延伸任意長度。初步測試顯示,布料能耐高壓與溫度變化,足以承受鋪路過程及環境條件。

佛羅恩霍夫研究員哈克斯特(Christina Haxter)說明:「我們的目標是持續監測道路狀況變化,並據此建立預測,納入養護管理。」她強調,雖然這項技術不會直接延長道路壽命,但能大幅提升維修規劃的效率。

研究團隊同時開發線上儀表板,將感測數據轉化為圖像,提供政府單位、居民與企業參考,讓施工規劃更透明,有助於減少突發性道路封閉帶來的不便。

這套系統已完成實驗室測試,目前正於工業區道路展開實地驗證。研究人員在路面鋪設感測布料,透過車輛通行收集資料,以評估系統在真實交通條件下的表現。未來若驗證成功,這項技術可望應用於高速公路與城市道路網,協助打造更永續且智慧化的交通基礎設施。(編輯:陳承功)1141009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NBA重返中國市場 與阿里巴巴合作開發AI互動模型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