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界倡議擴大國產藥市佔 強化供應韌性因應缺藥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23日電)學名藥協會今天提出藥品供應韌性10大建言,其中包括國產學名藥因應缺藥風險。對於醫病反映「學名藥效果不如原廠藥」,衛福部長石崇良表示,應強化「藥品療效不等通報」以及補強臨床證據的配套。
中華民國學名藥協會今天舉行研討會,提出強化藥品供應韌性的國產製藥產業政策10大建言,包含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成立「藥品供應韌性小組」;於「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新增國產製藥專章或制定「藥品供應韌性專法」,落實供藥國家隊。
還有整合必要藥品、特殊藥品、關鍵藥品定義,統一名稱後分級管理;以風險排序必要藥品原料藥清單,推動在地原料藥生產計畫與庫存監控平台;訂定國產學名藥市占率達7成目標,採核備制加速核價與上市;鼓勵醫院採用國產新藥,強化國內用藥自主。
同時針對仰賴進口的過期專利藥品,提出建立去集中化的供應策略以避免缺藥風險;應重新審視藥品專利連結政策,對國產學名藥上市的影響及成效;優化藥品療效不等通報系統,強化醫病對國產學名藥的使用信心。
所謂「學名藥」,是指原廠藥專利期滿後,其他藥廠所生產含有相同主成分、劑型與劑量,並且通過生體相等性試驗核准上市的藥品。
石崇良今天出席研討會提到,推動使用學名藥的關鍵仍在於取得醫師信任並處方使用,如果患者從原廠藥改成學名藥,自覺效果不好,目前做法就是告知醫師,由醫師更換藥品,通常就是換回原廠藥。
「談藥物韌性,不得不談學名藥」,石崇良說,如今台灣龍頭醫院的台大醫院多次公開支持學名藥,時代正在改變,台灣人常認為國外月亮比較圓,偏好美日等國的藥品,但如今「台灣製造」已是國際的精品品牌之一。
石崇良希望強化「藥品療效不等」通報,患者用學名藥效果不如預期,醫療端須主動通報食品藥物管理署,讓中央進行系統性分析,不能只在院內處理;若某學名藥通報過多,廠商要提出臨床證據,或由政府輔導改善。
民眾端也需加強溝通,他說,讓民眾了解學名藥與原廠藥具有相同療效,官方正在設計電子處方箋,標準格式必須載明藥物成分;上路後,民眾透過健保快易通APP的健康存摺,所看到的用藥資訊會更清楚。
他也強調,推動學名藥方向明確,健保自明年起所有癌症用藥都將鼓勵使用學名藥;慢性病用藥出現原廠藥寡占,也會進一步納入學名藥鼓勵政策,以分散風險。必要藥品有學名藥替代性,節省藥費,也確保供應穩定。
此外,明年將討論並訂出新的全民健康保險藥品費用分配比率目標制(DET)規則,對於健保藥品核價的地板價、藥價保護及藥價差會有更明確規範,避免劣幣驅逐良幣。
「相較各國學名藥使用,台灣是不正常的國家」,台大藥學專業學院教授沈麗娟說,台灣前20大銷售藥品多數是已逾專利期,反觀全球前20大銷售藥品多數是專利藥品。建議中央健保署採用以有效成分為基礎的藥品支付制度,不要再分個別廠牌代號,以利推廣學名藥。
沈麗娟認為,除了加強學名藥和生物相似藥品使用,建立客觀評估指標與程序,定期評估政策效果,藥品穩定供應改革方案著眼學名藥、基本藥品及無利可圖藥品,特別是規範合理藥價差範圍,推動學名藥供應企業指標,連動健保藥品支付,對於多供應商學名藥定價進行限縮。(編輯:陳清芳) 1141123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