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農改場推紙膜插秧 突破有機米栽培瓶頸

(中央社記者汪淑芬台北30日電)農業部台南區農業改良場成功推廣「紙膜插秧技術」,並在雲林縣試種新品種「台南20號」,有效突破有機米栽培最難克服的雜草瓶頸。
台南農改場今天在農業部舉行記者會,介紹「紙膜插秧技術」與實際推廣情形。
台南農改場場長陳昱初說,有機栽培最大的瓶頸就是雜草,農民必須灌溉大量的水來抑制,「紙膜插秧技術」是將環保材質製作的紙膜,在插秧前平鋪在稻田上,經由在雲林縣稻田試種口感香Q新品種「台南20號」,不但抑制雜草生長省去除草的人力,還可達到節水13.8%。
台南農改場研究員陳榮坤說,「紙膜插秧技術」來自日本,台灣在20多年前就推廣過但沒成功,主要是當時並不缺人力,有機推廣不普遍,現在重視永續,加上人力短缺,正是時機。
陳榮坤指出,紙膜是以再生紙製作,並通過有機資材驗證,在35至40天內內自然分解,對環境零負擔,有助於降低農民轉型有機栽培的門檻。
陳昱初說,台南農改場也和雲林縣政府及豐泰文教基金會合作,與在地農民契作,推動的「雲林縣國中小營養午餐,每週一餐有機米」,從原本5所到現在176所的雲林縣中小學,約4萬700多名學生每週有1天的午餐可吃到有機米,是實踐ESG,達到具體落實低碳永續與地產地消精神的最佳範例。
台南農改場與豐泰文教基金會、雲林縣政府、斗南鎮農會簽署合作備忘錄,啟動「紙膜有機米×在地營養午餐」計畫。
豐泰文教基金會董事林淑英說,基金會成立40多年,本於「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精神,透過推動「紙膜有機米×在地營養午餐」計畫,除扶植在地有機農民外,更透過餐桌教育,讓孩童在日常吃飯中,學習到健康與生態環境的連結。如今,從孩子們對有機米充滿期待與喜愛,這不僅是守護一碗安心的飯,更是培養下一代對土地與健康的責任感。
斗南鎮農會總幹事張燕容說,農會積極推廣友善耕作與食農教育,期待透過營養午餐導入有機米,從小扎根學童對環境永續的認知。「消費者願意吃,農民就願意種」,這次合作不僅提高農產品社會價值,也為青年農民與慣行農友提供轉型契機。(編輯:管中維)1140930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