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0403地震關鍵無震滑移「孕震」3年 研究指監測有助短期預警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16日電)台師大團隊研究去年花蓮0403地震,發現經歷3年的「孕震」過程,而深部「無震滑移」(aseismic slip)扮演關鍵推手角色。此研究於13日發表在「自然通訊」,獲得學界重視。
台灣師範大學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花蓮0403地震芮氏規模達7.3(中央氣象署資料為規模7.19),造成多人罹難、多棟房屋倒塌。地球科學系教授陳卉瑄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深入這個帶來重大傷亡地震的孕震過程,成果發表於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團隊運用2000年至2024年間的地震資料,系統分析規模2以上重複地震與群震的時空特徵,通常與斷層深處的「無震滑移」或「高孔隙流體壓力」有關,並非總是以劇烈破裂的方式釋放能量。
研究團隊描繪出花蓮0403主震前,歷經4階段的演化,首先是2021年4到8月間,無震滑動加速和地震群活動,伴隨著淺層地震活動的急劇增加;第2階段是2021年9月至2022年底,一連串規模6以上地震發生縱谷南側、加劇該區的整體地震活動率。
階段3是2023年至2024年初,較深的重複地震數量變多,深處慢滑動和淺處脆性破裂同步發生;階段4則是規模7.3的主震,伴隨著兩個規模6.0以上之大規模餘震。
為解釋3年前無震滑移加速和主震的關係,研究團隊利用靜態庫侖應力模型,首先發現2021年的慢滑移事件,在上述階段2的觸發扮演關鍵角色。結合2021到2023年間的慢滑移事件,以及2022年3起規模6以上地震,總共累積約30kPa(千帕)的應力變化,相當於3公尺水柱的壓力,足以達到觸發2024年花蓮大地震的條件。
研究團隊指出,由無震滑移所引發的主震前兆現象,在造山縫合帶非常罕見;未來若能持續監測相關交互作用與累積應力變化,將有助於提升地震前兆辨識與短期預警的能力。(編輯:吳素柔)1141016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