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2012年2月號
本期的封面故事是關於婚姻家庭的一些趨勢和現象,特別是對於國內還未立法、歐洲許多國家已經施行多年的「伴侶制」有許多報導,除了看法國與澳洲的例子,台灣的部分也從不同角度,請專家學者談伴侶制的優缺點。
《全球中央》2012年2月號

華人文化不同 學者為伴侶制打問號

2012/9/13 16:20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孩子可以不生,要生就生在家庭裡」這個觀念被多數人接受,學者認為,只要還有一定比例的人會「奉子成婚」,推動伴侶制或同居制其實是在挑戰多數人的家庭價值觀。

文/張淑伶 (中央社編輯)

不結婚的人,只有單身這個選擇嗎?有沒有可能,擁有一位相互依賴的伴侶,但沒有婚姻的束縛,沒有雙方親戚帶來的各種惱人問題,不用一直被問「什麼時候要結婚」,也不用擔心老了孤單無依;而所有為「配偶」設計的福利、需要「配偶」出席的場合,這位伴侶都可以想當然爾地享受他(她)的權益?

這的確是可能的。歐美不少國家施行「伴侶制」多年,國內「伴侶權益推動聯盟」也試圖將台灣多元家庭法制化,讓不進入婚姻的人有更多選擇,同時也享有在身分地位或財產方面的法律保障。

儘管許多性別權益團體和思想先進的學者對伴侶制都躍躍欲試,卻也有學者提出不同的看法。

奉子成婚普遍 華人仍重視婚姻家庭

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伊慶春從社會規範的觀點,強調台灣不同於西方文化,談伴侶制與整個社會態勢並不相符。最明顯的就是,同居男女在女方懷孕後,不是墮胎就是選擇結婚,「孩子可以不生,要生就生在家庭裡」這個觀念被多數人接受,她認為,只要還有一定比例的人會「奉子成婚」,推動伴侶制或同居制其實是在挑戰多數人的家庭價值觀。

那麼,如果伴侶制一旦立法確立,是否會鼓勵更多人不必奉子成婚、或加速改變現代人對婚姻的觀念?伊慶春不這麼認為,因為社會規範的改變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她舉例,《民法》早已規定男女都可以繼承財產,但民間的習慣卻是女兒拋棄繼承、拿一筆錢,真正繼承產業的還是兒子。而結婚、生子是比繼承還要重大的事情,要改變觀念談何容易?

她說,每個社會穩定的力量不同,華人社會的家庭關係很緊密,子女會在意父母的看法;傳統未必都是負面的。

同性婚姻與老年信託 應另作討論

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林如萍認為,伴侶制的訴求令人感到模糊。如果是針對同性戀者能否結婚、有小孩,這是人權角度的問題,應該獨立討論;如果是針對未婚者年老後沒有另一半而衍生的就醫和財產等法律問題,政府應該認真規劃信託制度,因為即使已婚有小孩的人,親屬也不見得會在身邊,所以這不是結不結婚的問題;那麼,排除這些之後,伴侶制究竟剩下什麼?是否只是分手容易與否的差別?

除了研究工作外,也致力推廣婚前教育的林如萍說,每年從與學生的問答互動中了解,年輕人最怕因結婚而失去自由,但覺得同居久了能有些保障也不錯,也就是「伴侶制」,這似乎又繞回婚姻的原點,想去留住那個「原本不要」的東西。年輕人說,伴侶制最大的好處是可以隨時喊「卡」,其實這是一體兩面,「當你喊停是權利,對方喊停就成了代價」。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全球中央》2月號;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