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全球中央
《全球中央》2012年2月號
本期的封面故事是關於婚姻家庭的一些趨勢和現象,特別是對於國內還未立法、歐洲許多國家已經施行多年的「伴侶制」有許多報導,除了看法國與澳洲的例子,台灣的部分也從不同角度,請專家學者談伴侶制的優缺點。
《全球中央》2012年2月號

狄更斯200歲 親訪文豪故居感動多

2012/9/13 16:42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擅長書寫下層社會生活的狄更斯,有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是英國人最喜愛的作家之一。透過書籍、電視、電影和廣播劇,許多現代人都看過狄更斯的重要作品。

文、攝影/張仲琬 (英國雪菲爾大學碩士)

今年2月,是英國大文豪狄更斯(Charles Dickens)的誕辰200年紀念。

稍早的耶誕佳節與新年假期,在英國打開電視,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再度獻上文學改編影集《遠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劇情曲折離奇:外表醜惡的囚徒其實是知恩圖報的受害者、天真善良的孩子成了迷途忘返的負心漢、正氣凜然的律師心懷不軌、驕縱任性的小少爺長成滿腔古道熱腸的少年⋯⋯這些扣人心弦、令人大呼精彩的文學篇章,經過100多年的時間考驗,仍然不失魅力─這是狄更斯的曠世傑作。

狄更斯其他暢銷佳作如《小氣財神》(A Christmas Carol)等也不斷由新世代的導演編劇重新演繹,推出電視影集版或電影版。60歲的英國婦人羅蘋森(Doreen Robinson)就很喜歡BBC播放的《遠大前程》。她說:「雖然拍得有點前衛,可是我看得很過癮。」12歲的英國小學生米勒(Kimberley Miller)也表示,透過電視電影,她已經看過狄更斯大部分的重要作品。

下層社會代言人 作品歷久彌新

轉開廣播,大眾耳熟能詳的狄更斯作品源源不斷從喇叭放送,包括《艱難時世》(Hard Times)、《塊肉餘生錄》(David Copperfield)、《德魯德疑案》(The Mysteryof Edwin Drood)等等,滋養英國聽眾的文化心靈。

除此之外,還有一系列討論狄氏作品、生平、小說角色、家族、奇聞軼事的影片與廣播電視節目。關於狄更斯的傳記與專書,也一波接一波出版。

倫敦博物館(Museum of London)從各處集結這位英國國寶的手稿、照片、影片,甚至商借到狄氏生前寫作用的桌椅,聲勢浩大展開一系列的狄更斯特展。前去觀展的澳門學生鄧紹妍表示,特展的整體設計與收藏非常精彩,令她想要多了解這位作家。

走進倫敦地下鐵,走道兩旁紛紛貼出狄更斯紀念活動海報,提醒世人文學嘉年華就在倫敦。新聞媒體也不遑多讓,不但報導了狄更斯誕辰的慶賀活動,影集與電影評論也席捲報紙版面。

「不公不義衍生更多的不公不義」、「千言萬語,不如寥寥真誠幾字。」擅長書寫下層社會生活的狄更斯,1812年生於英國樸茨茅斯(Portsmouth),父親在海軍擔任文職。12歲時,由於父親理財不當、欠債入獄、家境深陷危機,狄更斯被送進鞋油工廠,每日工作11小時,假日則到獄中探視父親。童工經驗使他關懷底層生活,並成為往後寫作素材。19歲時,狄更斯擔任記者,開始寫作,逐漸聞名,往後作家之路一路順遂,1870年中風過世之前,完成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成為享譽國際、並是英國人最喜愛的作家之一。

參觀狄更斯故居 還有19世紀甜點招待

這項名為「狄更斯2012」(Dickens2012)的慶典,其實是項全球計畫。從瑞士蘇黎世到英國倫敦,從德國柏林到美國紐約,全球各地的博物館、學術殿堂、戲院、劇院、文化機構與廣大狄迷,都將共襄盛舉,為這位偉大的文學巨人祝壽。

主辦單位之一狄更斯博物館(Charles Dickens Museum),是功不可沒的幕後推手。自2011年末,就推出一系列的狄更斯城市漫步活動、狄更斯劇場、演講等活動,耶誕假期間,英國全國依照慣例休息慶祝,但狄更斯博物館天天敞開大門,歡迎想一窺狄更斯故居的民眾前來,並以狄更斯時代的香料酒與甜派,招待來賓。

館員史維妮雅(Svenja)表示,這段期間門庭若市、熱情的民眾幾乎擠爆博物館。館內內設的禮品店也幾乎銷光狄更斯相關產品,來不及補貨。館外更是大排長龍,館方有時還必須罕見地限制入館人數,請門外排隊的民眾稍安勿躁。

狄更斯博物館位於倫敦羅素廣場(Russell Square)僅十分鐘之遙的道堤街(Doughty Street)上,是隱身於英國首都的一顆文化寶石。這座充滿喬治亞建築風格的博物館,其實是倫敦僅存的狄氏故居,1932年面臨拆除之際,由狄更斯之友會(Dickens Fellowship)出手買下,搶救住珍貴的歷史遺跡。

文學是國家民族的美好資產

狄更斯自1837年至1839年間,與妻子凱薩琳(Catherine Dickens)及孩子在此度過了兩年半的美滿時光,狄更斯並在此完成了巨著《孤雛淚》(Oliver Twist)與《匹克威克外傳》(Pickwick Papers)。

踏進這棟四層樓的建築,首先進入眼簾的是起居室,餐廳,走上階梯迎面而來的是客廳與書房,沿梯而上還可看到狄更斯的臥室。回到一樓,推開後門,還可在狄更斯的花園小憩。

館方保存大量的狄更斯手稿、照片、書籍與傢俱。目前在倫敦博物館展出的著名畫作「狄更斯之夢」(Dickens' Dream)與寫作桌椅,就是與狄更斯博物館商借。館內還可欣賞凱薩琳的訂婚戒指。

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Daily Telegraph)記者克爾(Michael Kerr)建議,民眾中午午休時,不妨到狄更斯博物館走走,在文學大師的故居消磨些許時光。英國社會對這名文豪的景仰,對文學的珍視與對傳統的維護令人動容。整個社會自發性地將文化遺產用各種藝術形式一代傳給一代、慶祝作家誕辰並溫故知新其作品,這點相當值得台灣借鏡。

有機會到倫敦旅遊的讀者,若有興趣,別忘了造訪位於道堤街48號的狄更斯博物館。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全球中央》2月號;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請繼續下滑閱讀
脫北者悲歌 離了北韓適應不良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