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大學挑戰二刀流 文理融合系火遍全日本
大學設立文理融合系的原因之一是隨著社會變化,新的學問領域誕生。而國家在規劃大學教育、培育人才時,因應數位化及全球化進展,超越文、理科框架的新型學問領域應運而生。
文/楊明珠 (中央社駐東京記者)
近年越來越多日本大學設立跨越文理科系框架的「文理融合」型科系。東京大學(簡稱東大)計劃2027年秋天開設文理融合型五年一貫課程,這是東大時隔約70年成立的新學系,以英文授課。東大校長藤井輝夫表示,「期待在東京創設學習國際學的環境,培育更多新世代改革者」。
文理融合打破專業藩籬 左手寫文案右手做實驗
所謂的文理融合是指學習跨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等文科課程,加上自然科學領域等理科課程。對於要考大學的高中生而言,選擇念文科或理科很重要,但有些學生對文、理科都感興趣,大學新設立的文理融合系就成了他們的新選項。
長崎大學的環境科學系是日本於1997年最早成立的文理融合新學系,以「保護地球環境與人類社會環境調和永續發展」為目的實施教育及研究。
不難發現,近年日本有越來越多大學積極打破文科及理科壁壘之分。2022年4月,日本東海大學熊本校區設立跨文、理科系的文理融合系,主因是日本公立大學紛紛重整人文科系,以及為了因應文部科學省(相當於教育部)主張縮減人文科系,多所大學設立文理融合學系作為改革重點。
文理融合系的案例有駿河台大學「文化情報學部」(文化資訊系)、東京理科大學「經營學部」(文理融合型,以創新為基本理念)、早稻田大學「人間(人類)科學部」、新潟大學「創生學部」、橫濱國立大學「都市科學部」、京都大學「總合人間學部」、九州大學「共創學部」、近畿大學「產業理工學部」(有一個文科及四個理科學科)等。
這些大學設立文理融合系的原因之一是隨著社會變化,新的學問領域誕生。此外,國家在規劃大學教育、培育人才時,也有必要文理融合,才能因應數位化及全球化進展,超越文、理科框架的新型學問領域應運而生。
為了因應資訊科學、數據科學、社會環境學等新學系的誕生,學生需要兼具文、理科知識。很多文理融合型的學系採行「專題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善用文、理科各種知識,培養課題解決能力。
東大新設計學院啟動 文理不分科走向國際
東大計劃在2027年9月新設文理融合型學士及碩士五年一貫教育課程「UTokyo College of Design」(東京大學設計學院),藤井輝夫及內定的新系主任潘寧頓(Miles Pennington)教授於4月4日召開記者會說明。潘寧頓將是東大自1877年創校以來首名外籍系主任。
新學系的成立參考歐美頂尖大學,大學部四年及碩士班一年總共五年學制,目的在於增加外籍留學生,提升國際競爭力。未來將採行歐美秋季入學措施,入學考試不同於以往的筆試,而是以文件和面試選拔,每年3月前公布考試合格名單。
新學系一學年的入學名額約100人,半數是留學生,將擺脫文理科框架,由學生自行選擇氣候變遷、能源、糧食危機等研究題目。東大將運用自行籌募的基金,召集海內外的企業及大學頂級教育家或研究員授課。
日本高等教育全面重塑 跨界人才養成急起直追
藤井表示,「人類社會所面臨的課題已非既有學問足以解決,技術變化也相當迅速,如何培育能開拓未來的人才是一個重要課題」。
為了讓學生拓展視野,藤井表示東大將安排學生第四年到企業實習,或赴海外留學、擔任志工,以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創業活動。
東大大學部的外籍留學生目前比例約3%,目標在2049年前提高至逾30%;研究所部逾40%,外籍研究員比例逾30%。東大冀望藉由新學系的成立,提高學習多樣性,以推動國際化與加強研究力。
文部科學省2017年公布高等教育的展望同時指出,在需要有多項跨領域專門知識的時代,通識教育要有跨文理科的課程,同時在專業教育方面,也需要開設更廣且更具深度的課程。文理融合型教育已是日本高等教育方針之一。
*看單篇不過癮?《全球中央》紙本雜誌、電子雜誌全面特價中。
*訂閱紙本雜誌《全球中央訂購單》
*實體雜誌銷售:誠品書店
*電子雜誌銷售平台:中央社電子書城、亞馬遜書城、Google Play圖書、凌網電子書、華藝電子書、Hami書城、KOBO、博客來電子書、讀墨電子書、讀冊生活電子書城、BOOK☆WALKER、聯合讀書吧、Kono電子雜誌、momo購物網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台灣高票勝美國 2033年將主辦世界唇顎裂大會[影]](https://imgcdn.cna.com.tw/www/webphotos/WebCover/420/20251025/584x438_983714238572.jpg)










![壺鈴世錦賽台灣隊奪佳績 頒獎典禮播國歌選手感動[影]](https://imgcdn.cna.com.tw/www/webphotos/webcover/420/20251024/1253x940_52023305352.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