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驅動 銳眼領航 港務公司開創數位新時代

臺灣港務公司推出港工作業管理系統,將繁瑣的申請、審核、通報與管理流程全面數位化。業者不僅能即時掌握進度,還可用App拍照回報現場狀況,讓流程更簡化透明,效率大幅提升。
文/蘇子惠 攝影/鄭清元
9月的東北季風,從臺中港平整寬闊的堤岸迎面吹來。三井Outlet的摩天輪緩緩轉動,將海線風光盡收眼底。來到臺中港務分公司,總工程司張欽聰指著牆上港區地圖,熱切描繪港口未來藍圖。40年來,他的人生與職涯幾乎與這座港口緊密相連,也親眼見證臺中港如何乘風而起,蛻變為臺灣離岸風電的核心樞紐。
臺中港的天然優勢顯而易見,位處臺灣地理位置中樞、腹地廣闊,海空聯外交通與完善的港務設施,不僅是貨櫃吞吐的重要門戶,也逐步轉型為兼具經濟、商業與休憩功能的多元場域。2018年,日本三井不動產集團斥資百億打造Outlet;2026年統一企業的台中港物流園區也將啟用,預計帶來數以萬計的就業人口紅利。港口早已不只是船舶停泊之地,而是城市經濟與生活脈動的延伸。
港區施工全面數位化 向紙本接力賽說再見
「以前的工程申請,就像一場紙本接力賽」,張欽聰回憶道。民國75年,他進入臺中港務分公司服務,所有港工作業全靠厚重文件、電話聯繫與現場會勘溝通。每一件申請案都要在不同單位之間往返流轉,補件、延宕幾乎是不可避免的日常。
「現在,我們希望流程一次到位」,他語氣堅定。所謂的「一次到位」,不只是單純將紙本搬上電腦螢幕,而是重新打造「一條龍」作業模式──從道路挖掘、陸域到水域工程,申請、審查、施工與保固免臨櫃、免紙本,全程線上完成。
臺中港是臺灣七大國際商港之一,港區內各種民生及工業管線密布且高度地下化,任何施工挖掘都牽一髮而動全身。隨著國家綠能政策推動,大型風電業者紛紛進駐,一些申請案件甚至橫跨半個港區,施工需求急遽增加,傳統紙本作業方式早已捉襟見肘。
港口作業申請過去最大的挑戰是資料分散、流程繁瑣。張欽聰直言,「過往的歷史資料分散各處,有紙本、PDF、CAD圖,甚至照片,欄位格式全都不一致」。加上過去人員的作業習慣往往重實務、輕文書,數位工具必須「更省事」才會被接受。更何況港口作為國家關鍵基礎設施,權限管理、稽核與備援都必須到位,數位化挑戰因此更加艱鉅。
如今透過全新上線、操作介面簡單的「港工作業管理系統」,臺灣港務公司逐一解開上述這些「痛點」。案件從線上申請到現場完工,資料一次送齊、進度全程透明,有效避免重複作業;施工位置以地圖方式呈現,用顏色區分施工單位和工期進度;竣工圖完整建檔,資料查詢方便且有據可循。整體效率大幅提升之餘,也能降低誤挖管線風險,減少工安事故。
港工助理App拍照上傳 通報像打卡一樣簡單
港工作業數位化的另一大亮點,是「港工助理App」。只要打開手機,掃描港工同意書上的QR Code,即可進入施工案件頁面,拍照、填報然後一鍵上傳。
張欽聰一邊用手機示範操作,一邊笑說:「現在的施工通報,真的就像打卡一樣簡單。」施工期間使用App會自動記錄時間與GPS位置,可直接在現場拍照通報施工進度或異常,第一線資訊即時回傳,提升港區施工管理透明度與即時性。
「我們把港工作業管理系統,比喻成港口的腦與眼」,他不無驕傲地說。「眼」指的是整合圖資系統,底圖、設施、管線、航道、碼頭、施工位置與施工型態都能一目了然;「腦」則是結合申辦、審查、工期、變更、查核、驗收、保證金等資料模型,成為港口決策的核心依據。
張欽聰強調,「有了這套系統,我們可以提前掌握施工狀況,避免時程衝突。未來隨著資料量累積,還能利用歷史數據進行風險分析,達到『看得到、想得到、做得到』」。港口不再只是「被動收件」,而能主動「思考」,透過數據與圖資,即時掌握全貌、預警風險,讓管理更精準、施工更安全。
為提升港工作業申辦效率,同時精準掌握圖資運用並強化防災應變能力,港務公司率先在臺中港推動港工作業管理系統。透過線上化與流程控管,不僅加快行政效率,更以便民為核心,打造安全、友善且智慧的港口環境。
系統也促成港務公司與施工單位、公部門間的協同合作,建立良好溝通機制。張欽聰娓娓分享推動數位化的寶貴經驗,「我們的策略是『先統一語言,再寫進系統』」。過去兩年來,港務公司針對各分公司的使用習慣進行調查,整合內部意見後,第一階段先在臺中港試行;第二階段在系統優化後,再複製至其他港口,不僅減少錯誤,也大幅縮短了系統導入的時間。
113年12月1日,臺中港率先全面線上化,目前業者申請比例已達100%;來到114年8月,基隆、蘇澳、臺北、高雄、安平、花蓮及布袋等港口陸續跟進。未來系統將搭配視覺化儀表板,量化節能減碳績效。全面上線後,審查時效可望再縮短20%至30%,補件率降到15%以下,從工程時程到行政效率都會再升級。
從減紙到減碳 一場看得見的綠色革命
為了推動這場數位轉型,港務公司特別舉辦逾50場教育訓練宣導,涵蓋臺中、基隆、花蓮到高雄各港口,課程講授結合實機演練到線上教學影片,確保每一名使用者都能快速上手、順利完成申請。
數位化轉型不僅加快了行政效率與流程再造,更是港務公司邁向2050年淨零排放的重要一步。「過去一件港工申請案,少則數百張,多則上千張紙,作業效率可想而知」。張欽聰話鋒一轉,語氣中帶著一絲自豪,由臺中港率先推動的港工作業管理系統,正是改寫這場遊戲規則的關鍵。
僅以111年為例,臺中港就有142件港工申請,遠高於基隆的48件與高雄的90件。以往一件新建築案動輒需逾1,300張A4紙,100件相當於省下13萬張紙。無紙化申請不僅節省紙張與倉儲空間,也同步降低運輸與往返的碳足跡。而施工單位透過App現場即時回報,讓遠端監督成為常態。一年下來可減少數十噸碳排,換算時間與成本效益,價值達千萬元等級。
此外,系統能即時掌握施工進度與區位,減少工期延宕與重複開挖,進一步避免能源、機具的浪費。從「減紙」到「減碳」,這是一場無聲卻看得見的綠色革命,將行政創新與ESG(環境、社會、治理)實踐緊密相連。
圖資整合掌握施工全貌 減少對城市運作的衝擊
對業者而言,系統帶來最直接的便利就是申辦更快、透明度更高,不必再奔波港區,也不用苦等公文往返,路證申請更快完成。繁複的簽核流程全面數位化,不論平行會辦還是科內陳核,都能線上即時追蹤。對社會大眾而言,施工透明度提高、工地更安全,用路人的公共安全與信任感也隨之提升。
臺中港正扮演著臺灣能源轉型的關鍵角色,作為離岸風電的母港,一座座重件碼頭陸續拔地而起。巨大的風機葉片、沉重的機艙、筆直的塔筒,以及深埋海床的水下基礎,都會在港區預先組裝,所以碼頭承載力要比一般碼頭大10倍、20倍。而頻繁穿梭的重型運輸車也成了日常風景,隨之而來的挑戰是原本平整的道路,不可避免地出現坑洞與下陷。
為在龐大工程與日常安全之間取得平衡,港務公司將港區複雜的圖資如地下管線、地籍、權屬、監控範圍等,全部整合在港工作業管理系統平台。管理單位不再需要翻箱倒櫃查找文件,也不用在Excel總表逐筆比對資料,而是可以直接在圖台上查閱施工位置及周邊影響因素,迅速做出決策。
港務公司負責道路挖掘業務的承辦人表示,有些坑洞源自施工回填不實,或是貨櫃車長期輾壓導致路面下陷。一旦接獲通報,他們會先在線上確認是否有人申請挖掘,判斷修復責任屬於施工單位或港務公司。這樣的流程不僅讓道路搶修更精準,也有效避免資源浪費。
「這不只是單純的資訊系統,而是我們在ESG三大面向的具體實踐」。張欽聰總結港工作業管理系統的ESG價值:在環境層面做到減紙、減碳、減浪費;在社會層面強化便利、安全與信任;在治理層面提升透明度、效率與決策力。
換言之,系統不只幫港口「做對的事」,更是「用對的方式,把事做到最好」,不僅強化作業管理,也落實港區施工安全、環境保護與產業協作的承諾,展現港務公司作為地方建設推動者與永續發展實踐者的角色。
對於一個高度依賴國際貿易的島國而言,港口的效率與治理品質攸關國家經濟命脈。臺灣港務公司為強化港區施工案件管理與許可流程,整合建置的港工作業管理系統,就像替港口裝上腦與眼,使其不再只是船舶出入的門戶,而是能思考、能預測,也能守護未來的數位智慧中樞。
*看單篇不過癮?《全球中央》紙本雜誌、電子雜誌全面特價中。
*訂閱紙本雜誌《全球中央訂購單》
*實體雜誌銷售:誠品書店
*電子雜誌銷售平台:中央社電子書城、亞馬遜書城、Google Play圖書、凌網電子書、華藝電子書、Hami書城、KOBO、博客來電子書、讀墨電子書、讀冊生活電子書城、BOOK☆WALKER、聯合讀書吧、Kono電子雜誌、momo購物網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