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的窘境:福利天堂中看不見的貧民區
移民區林克比城平均失業率達70%,種種負面印象使大部分瑞典人不敢前往此地。這個擁有最寬容移民政策的國家,不得不面臨窘困的現況─一個越來越「隔離」的社會。
文/黃齡儀 (政治大學新聞所博士候選人,現旅居瑞典)
由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中心搭捷運15分鐘,就能來到這個南部郊外的移民區林克比(Rinkeby)城。走在林克比城中,就像來到一個小型的回教世界。城鎮廣場前的商店裡販賣著各種穆斯林的日常生活用品;阿拉伯炭烤小吃店、小小的咖啡廳中,聚集著穿長袍、戴圓帽的男人,迎面而來的是全身用黑袍裹住的女人。
看不到瑞典人 移民聚集地常被輕忽
郊區的建築物與瑞典人偏愛的矮層獨棟房屋大不相同,是一棟棟高樓層、外裝衛星小耳朵的公寓。在林克比城中,你可能看不見一個瑞典人,因為瑞典人在這裡僅占十分之一不到。
這幅錯置的景象在瑞典並不稀奇,大多數的移民聚集在大都市的郊區,像是瑞典第三大城馬爾默市(Malmö)內的羅絲格德(Rosengård)和繆勒沃恩廣場(Möllevångstorget)。這些城鎮被當地人視作「看不見」的區域,也常常淪為被政治人物宣傳「政治正確」的工具。就在3月中旬,族群融合部長烏倫哈戈(Erik Ullenhag)宣布要將辦公室遷到林克比城一星期,以表達他是瞭解「社會底層現實」的政治人物。
媒體對這些區域的報導往往充滿暴力和衝突事件。《地方新聞》(The Local)最近一次對林克比城的報導,是關於一名12歲男孩持刀傷害兩名瑞典警察的事件;不僅如此,林克比城的平均失業率達70%,遠高於全國7.8%的平均失業率。種種負面印象,使得大部分的瑞典人卻步,不敢前往林克比城。這個擁有世界上最寬容移民政策的國家,不得不面臨窘困的現況─一個越來越「隔離」的社會。
因政策轉變的緣故,瑞典大多數的移民來自芬蘭和回教國家。斯德哥爾摩大學研究員魏斯丁(Charles Westin)指出,1938到1948年是移民政策的第一階段,主要接受二次大戰後的政治難民;1949到1971年是第二階段,此時期許多大型企業誕生,像是IKEA,因而引進大量的勞工,主要來自芬蘭和南歐;1972到1989年是第三階段,因為石油危機的影響,不再接受來自非北歐國家的勞工,主要是接受開發中國家的政治難民及其家屬;1990年至今主要是接受來自東歐與東南歐的難民,以及因應歐盟協議,接受來自歐盟區內公民的移民。
補助政治難民生活費負擔重
截至今年,根據瑞典統計局(Statistics Sweden)的估算,這個人口總數不到950萬的國家,第一代移民就有143萬,占了15%,這還不包括第二代移民,若將移民者的子女也加進統計,保守估計,移民總數大約占瑞典總人口的五分之一。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全球中央》5月號;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