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澄波畫作「東台灣臨海道路」在日本 防府市盼成與台連結橋梁

(中央社記者高華謙台北14日電)日本山口縣防府市政府8樓可360度眺望市區,從8樓電梯出來,率先映入眼簾的是台灣畫家陳澄波名作「東台灣臨海道路」複製品。這幅真跡曾一度失蹤,後來在防府市現身。防府市府說,十分重視這幅畫,希望成為與台灣間的連結橋梁。
台灣已故畫家、228受難者陳澄波1930年完成的作品「東台灣臨海道路」,與日本山口縣防府市淵源很深。
根據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與國家文化記憶庫等資料,出身日本山口縣、1926年至1928年擔任第11任台灣總督的上山滿之進,在退任離台時,委託台灣首位入選日本帝展的陳澄波以「台灣原住民族」的生活為主題,描繪東台灣的大斷崖,希望在東京家中客廳展示留念。
上山滿之進重視文化、教育,也關心原住民,他在台灣總督府任內設立文教局、台北帝國大學、創辦第一個官展「台灣美術展覽會」,積極調查原住民,並以高砂族取代清領時期的蕃族稱呼。
於是,陳澄波1930年赴台灣東海岸達奇里溪(今立霧溪)寫生,畫下這幅畫作,但畫作行蹤一度成謎,2015年才在防府市圖書館現蹤,掀起討論。

日本山口縣副議長島田教明表示,防府市政府新建物今年1月落成,尤其8樓是市民可以休息與自由來往的地方;雖然這幅「東台灣臨海道路」是複製品,但市府認為新的市政府大樓要在最顯眼的地方放台灣畫家的畫,所以就把它放在這裡。
防府市政府人士表示,因為原作非常珍貴,目前由美術館保管;不過這幅畫作是市政府新建物成立後,最著名、也刻意放在此處的畫,他們非常重視,希望能成為防府市和台灣間的橋梁。
根據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資料,上山滿之進卸任台灣總督後,1935年起投入所有心力建設家鄉的防府市圖書館,並在1938年逝世後,一併將「東台灣臨海道路」畫作等遺物送給圖書館。
1941年,圖書館正式開館,「東台灣臨海道路」也曾被懸掛館內,2006年防府市圖書館改建搬遷,畫作被放入地下倉庫。直到2015年,日本教授兒玉識撰寫防府市歷史時,從上山滿之進的捐贈遺物清單中,發現陳澄波遺作,讓這幅畫作在85年後重現;基金會隨後也在蘇花公路、崇德盈加油站旁的小路附近發現陳澄波作畫地點。
2020年,「東台灣臨海道路」畫作睽違90年後首次回到台灣,在北師美術館展覽;而今年適逢陳澄波冥誕130週年,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與台博館合作舉辦展覽,防府市也借件讓陳澄波基金會進行作品數位化,山口縣知事村岡嗣政、副議長島田教明更在2月來台參加展覽。
陳澄波1895年於嘉義出生,1924年考入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並在1926年以油畫作品「嘉義街外(一)」入選帝國美術展覽會,成為台灣畫家中的第一人。陳澄波不僅活躍於日治時期台灣及日本美術圈,更曾前往上海任教,1933年返回台灣後創立台陽美術協會,1946年當選嘉義市第一屆參議員,1947年因228事件罹難,在嘉義車站前遭公開槍殺,享年53歲。(編輯:蘇志宗)1140914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