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又如何? 東帝汶舉步維艱
獨立已屆十年的東帝汶,若未能迅速擺脫政治動盪,仍倚賴外國援助並由外國力量干預國內發展,則頹危的經濟情勢將拖累國家發展,甚或有淪為「失敗國家」的危機。
文/陳佩修 (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教授兼國際事務長)
大多數台灣人對南太平洋蕞爾小島「東帝汶」的印象,大都是政治性的,主要來自國際新聞與外電報導,諸如:「種族屠殺歷史與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21世紀經由公民投票宣布獨立的新國家」以及「擁有一位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總統」等。
政治表現不錯 經濟卻破敗
東帝汶於1999年8月30日通過公投決定獨立,2002年5月20日零時獨立,同年9月27日加入聯合國成為世界第193個已獲承認的獨立國家。歷經十年獨立後的政治發展,東帝汶在政治民主化進程上有令世人矚目的表現。
甫於日前落幕的東帝汶總統大選,成為國際新聞的頭條報導:「199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東帝汶總統霍塔(Jose Ramos-Horta)在總統大選中慘敗出局,由前國防軍司令魯亞克(Taur Matan Ruak)在第二輪選舉中勝出。」東帝汶的選民展現出高度的獨立意志,以選票締造東帝汶政治的政黨輪替,世所矚目。
然而,熱鬧歡愉選舉舞台的背後卻是經濟凋蔽的殘酷事實。雖然這個地球上最年輕的獨立國家備受矚目,但十年來的國民經濟卻一直沒有起色。110萬東帝汶國民大多數仍生活在每日不到一美元的極度貧窮線下,且有越來越惡化的跡象。獨立後的東帝汶不僅公部門腐敗嚴重,整體基礎建設更嚴重落後不足,致使外資裹足不前;而低度發展的停滯,將使東帝汶籠罩上成為「失敗國家」的陰影。
聯合國援助 政府所得卻極微
然而,國際社會,特別是聯合國,針對獨立後的東帝汶推行了一項史上最大規模的國家重建援助計畫,這也是聯合國引以為傲的績效。據統計,自1999年迄今國際社會已大致捐助了90億美元協助東帝汶發展經濟。
造成這種在鉅額國際援助下的國家破敗經濟現象,原因主要有兩端:其一是國際援助經費大部分分配在聯合國維和部隊、外籍顧問以及其他附加項目上,真正由東帝汶政府支配的款項比例甚微;其二,東帝汶國內政治安全情勢並不穩定,政治議題的重要性與優先性遠高於經濟發展,國際社會的關注與國際援助的效應亦然,總統選舉與國內安全的議題占據國際新聞版面,民生經濟議題相對顯得薄弱。歷史殷鑑不遠,號稱聯合國維和行動「最成功任務」的1993年柬埔寨和平方案就是最佳例證。
對任何一個國家而言,擁有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總統都會是一種無上的國家光榮,東帝汶亦不例外;然而,前總統霍塔的諾貝爾光環不僅未能照亮東帝汶的國家發展之路,更迅速因為總統選舉失利而褪去。在歷史上,反抗壓制、爭取獨立的國家英雄能勝任獨立建國後國家治理重任而帶領國家走向良好發展者幾希,其主要原因在於爭取建國與良善治國存在根本路線與策略的差異。
政治領袖不改鬥爭本性
獨立建國之路總是崎嶇艱難、血腥暴力以及軍事支配的。獨立歷程裡,東帝汶在與原殖民統治國葡萄牙以及當代統治國印尼的鬥爭中,積累了長久的軍事抗爭經驗,軍人也成為獨立建國的英雄以及建國後維護國家穩定與發展的主力。然而,2002年建國以來東帝汶政治領袖仍不脫鬥爭本性,在國內政治展現出鬥爭與難以妥協的性格。
2006年4月支持將近600名遭到革職軍人的一項集會演變為暴動後,東帝汶再度陷入動盪不安。支持政府的軍隊與心生不滿的軍警在5月爆發激戰,造成500人喪生、2萬多人逃離家園的慘劇。彼時總理阿卡提利(Mari Alkatiri)聲稱此一暴亂是政變,並歡迎外國提供軍事援助;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紐西蘭與葡萄牙隨即出兵東帝汶,設法平息暴亂。
然而,古斯茂總統(Xanana Gusmao)卻批判阿卡提利因施政問題卻引進國際勢力干涉,政府與內閣陷入動盪。2007年4月總統大選前再度爆發30餘人喪生的流血衝突,霍塔總統是在動盪的情勢下當選東帝汶總統。
霍塔對於緩和東帝汶長期的內部政爭著力甚深也建樹頗多,但在國內經濟發展與對外關係開拓上,則力有未逮,這也是他未能連任成功的主因。
經濟發展停滯 前景堪虞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亞森 (Amartya Sen) 在他的鉅作《發展是種自由》(Development as Freedom)中指出了貧窮國家發展的路徑,他認為透過外界支持提供「社會機會」,窮國便不需要等待實質所得大幅增加,就能啟動國家發展。對照東帝汶經濟發展所期待的石油開採,因陷入與澳洲在帝汶海共同開採原油的爭議僵局而遙遙無期,阿瑪蒂亞森的見解具有高度參考價值,但東帝汶卻未能務實地啟動經濟發展。
此外,葡籍東帝汶問題專家包蘭吉 (Jeremy Ballenger)也發表〈帝汶的下一步?〉(What next for Timor?)專文,建議東帝汶重視發展養殖漁業、商業漁業與香草農業的重要性,以低成本的投資來快速增加收益。然而,東帝汶政府始終未能落實具有競爭性與可行性的國內產業發展。
在對外關係方面,獨立已屆十年的東帝汶雖位處東南亞,不僅迄今未能加入東協(ASEAN),與東協成員國之間關係的拓展更是緩慢。對照蓬勃發展的東協以及東協與中國的自由貿易區、ASEAN+3等區域體制,東帝汶相對顯現邊緣化。若東帝汶未能迅速擺脫政治動盪、積極加入東協體制,仍倚賴外國援助並由外國力量干預國內發展,則創造國家獨立、政權輪替的政治成績單固然好看,但頹危的經濟情勢將拖累國家發展,甚或有淪為「失敗國家」的危機。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全球中央》5月號;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