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山蘇姬勝選在望 緬甸改革之路更進一步
西方國家制裁緬甸超過20年,嚴重打擊緬甸經濟。緬甸4月國會補選是否公平具可信度、人權改善狀況、與少數民族的和談等,都是西方國家決定是否再放寬制裁的重要指標。
文/林憬屏 (中央社駐曼谷記者)
緬甸軍政府2010年11月完成大選,2011年3月將政權移交給民選政府後,被外界視為改革派的總統添盛(Thein Sein)進行多項改革,包括修改《勞工法》、允許成立工會、放鬆對媒體的管制、去年釋放200多位政治良心犯、今年1月又釋放600多位牽涉政治事件的囚犯,這些具體的改革動作,讓國際社會尤其西方國家,增加與緬甸的外交往來。
民主運動精神領袖翁山蘇姬(Aung San Suu Kyi)2010年11月13日軟禁獲釋後,緬甸政府去年大動作釋放政治犯,並修改《選舉法》,使翁山蘇姬所屬的全國民主聯盟(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 NLD)得以登記成為合法政黨,被視為一項民主改革重要指標。軍人勢力掌控的民選政府一步步宣布改革措施之際,少數種族叛軍也陸續與緬甸當局簽下停火協議,撣邦、克倫反叛軍「克倫民族聯盟」(Karen NationalUnion)分別於去年底和1月初與緬甸當局簽署初步停火協議。克倫反叛軍為求自治,與緬甸統治者進行了長達60年的內戰,1月完成停火簽署尤其受到矚目。緬甸一面進行民主改革,同時尋求民族和解,緬甸之春似乎有了曙光。
補選可讓更多反對勢力參政
由於議員入閣造成議會有48個席次空缺,緬甸將於4月1日舉辦國會48席補選,曾遭緬甸軍政府以與外國人通婚為由禁止參選、並呼籲抵制2010年大選的翁山蘇姬,在民選政府鬆綁《選舉法》後,1月宣布參選,2月初離開仰光展開正式競選活動。軍人在國會掌握25%席,這次補選即使NLD等反對政黨贏得所有席次,仍無法影響現階段親軍人政黨的席次。不過,緬甸內外都等待補選後,會有更多反對勢力參政,期盼能夠因此帶來更多改革。
強硬派若抬頭 緬甸民主有倒退可能
緬甸將在2014年擔任東南亞國家協會(ASEAN)輪值主席國,而2015年就是東協設定完成經濟共同體目標的一年。鎖國多年的緬甸需要貿易發展與投資,添盛被視為一個改革者。緬甸流亡民運人士成立的媒體「伊洛瓦底江雜誌社」(The Irrawaddy)創辦人翁紹(AUNG ZAW)2月獲准進入緬甸採訪,象徵緬甸政府願意鬆綁媒體管制的意願。翁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添盛做出最後決定釋放許多政治犯後,贏得人民信任與支持,囚犯釋放時監獄外還有人高喊「添盛萬歲」。翁紹認為,把監獄門打開,也等於向西方國家打開調整緬甸關係的大門。添盛去年與翁山蘇姬會面,並陸續推出多項改革,許多西方國家對緬甸的態度也開始改變,美國宣布將與緬甸發展正常外交關係。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去年12月就走訪緬甸,與翁山蘇姬和添盛會面後,送出幾項大禮,包括承諾參與由美方支持的湄公河下游國家框架合作集團,也不再阻止國際貨幣基金(IMF)與緬甸合作。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全球中央》3月號;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