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恐怖受難者劉振源畫作捐人權館 見證歷史傷痕
(中央社記者趙靜瑜台北19日電)白色恐怖受難者、藝術家劉振源前輩文物與畫作今天捐贈國家人權博物館,由家屬代表劉介光代表捐贈。人權館館長洪世芳表示,這份捐贈不僅是劉前輩精神的延續,更對台灣社會深具貢獻。
劉振源前輩1931年出生桃園,自幼便展現對繪畫的熱情,1947年考入台北師範學校(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畢業後投身在學校任教。1953年因受「張潮賢等叛亂案」牽連而遭關押審訊,被以「明知為匪諜而不告密檢舉」判刑3年,1956年出獄。
出獄後劉振源在瑞芳國民學校任教長達21年,重拾畫筆描繪礦工與礦區生活,也出版多本包括「西洋美術全集」等書。2011年出版回憶錄「我的一生:狂流中的孤葉 一個白色恐怖受害者的自述」。2018年,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撤銷了對他的有罪判決,正式為他平反,2023過世。
洪世芳表示,劉前輩是白色恐怖受難者,同時也是具人文關懷的藝術家、教育家,當年因跟同學打籃球而受牽連遭以匪不報被捕,這是極為荒謬的事情。但即使遇到這些磨難,劉前輩仍然從藝術找到人生的出口,持續關懷社會,作品呈現對社會基層的關懷,以及在困境中仍展現的堅韌。
洪世芳表示,這次劉振源前輩家屬捐贈22件畫作及1950年台北師範學校(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師範科手繪畢業紀念冊共計23件文物,很感謝劉振源前輩家屬願意將這些重要文物捐贈館方,人權館會慎重以待,進行後續相關的研究及教育推廣活動,期能不負所託,讓這段歷史記憶為眾所知。
劉振源前輩二公子劉介奇表示,父親1953年被關押在新店軍人監獄時,只擔心雙手會不會被打到不能再拿筆繪畫,即便身體遭到囚禁,全副身心想的都是藝術;也因為藝術,靈魂才得以自由。
劉介奇分享,礦工是父親出獄後創作的核心關懷,不曾因為礦工作為底層勞動者的身分而輕慢對待。與新店有地緣關係的人權館致力於推動當代人權理念,是這些作品最好的歸宿。
人權館表示,這些捐贈的文物將成為館內重要典藏,並在未來的展覽中繼續向公眾展示,讓更多人了解並傳承這段歷史。(編輯:陳清芳)1141119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