覬覦成長中廣大市場 中國大陸「非」常布局
以巿場為導向,並以中國大陸企業為主體的投資模式,顯示大陸進軍非洲並非僅為掠取能源及稀有金屬,也覬覦其成長中的廣大巿場,視為中國大陸廉價商品的傾銷對象。
文/嚴震生 (政大國關中心美歐所研究員)
中國大陸和非洲在近年的互動早已成為國際媒體的焦點,除了在非洲大陸的能源開發和經營外,中非合作論壇的成立及雙方在援助、經貿互動、及多邊合作的制度化,以及北京領導人的頻頻出訪非洲(包括連續20年中國大陸外長在1月出訪的第一個行程就是非洲友邦),都受到國際觀察家和學術界的高度重視。
西方關注中國在非作為
雖然絕大多數西方觀察家對中國大陸在非洲經營的評論是負面的,如原文為La Chinafrique:Pékin a la conquête du continentnoir(中國非洲:北京對黑暗大陸的征服)、中譯名為《黑暗大布局:中國的非洲經濟版圖》的著作。這本專書原文出版於2007年,其靈感出自於2006年的首屆「中非合作論壇」峰會。
這本書的法文名稱充分反映中國大陸在非洲的優勢,但兩位作者亦對相關的負面衝擊有精闢的分析。該書的英文譯本為China Safari: On the Trail of Beijing’s Expansion in Africa(中國的狩獵:北京在非洲擴張的路徑),則是指陳非洲已成為中國的獵物,負面意涵更為強烈。但也有較為平衡的觀點,其中以美利堅大學教授博黛蓉(Deborah Brautigam)2010年出版的The Dragon’s Gift: The Real Story of China in Africa(龍的禮物:中國在非洲的真實故事),最具代表性。雖然她對中國大陸在非洲忽視環保及勞工人權有所批判,卻強烈反駁這個國家在非洲進行新殖民主義的看法。
她去年和唐曉陽在《現代非洲研究期刊》(Journal of Modern African Studies)發表一篇名為〈非洲的深圳:中國在非洲的經濟特區〉(African Shenzhen: The Chinese Special Economic Zonesin Africa)文章,更具體地勾勒出中國大陸企業、北京政府、及非洲國家三方如何合作建立在非洲的中國經濟特區。
由於出口加工區(Export Processing Zones,簡稱EPZs)曾在台灣經濟發展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而中國大陸在30年前於沿海地區成立的經濟特區(Special Economic Zones,簡稱SEZs)亦是她改革開放及經濟起飛的關鍵力量,因此當北京政府決定在非洲設立經濟特區,我們有必要對中國大陸在非洲推動的經濟特區有進一步的認識。國際觀察家自然也不免思考這個新機制是否會促成非洲的經濟崛起,亦或僅是中國掠奪非洲能源和稀有金屬的工具?
尚比亞設首個經貿合作區
在2000年於北京舉行的中非合作論壇首屆部長級會議中,大會通過《中非經濟與社會發展合作綱領》,北京政府承諾要與非洲國家分享設立及管理自由區和經濟特區的經驗。2006年的第三屆部長級會議的《北京行動綱領:2007至2009年》,中方表示要支持有實力之中國企業在有條件的非洲國家,建立三到五個境外經濟貿易合作區。幾個月後,這項承諾就付諸實現。
中國大陸在非洲設立的第一個經貿合作區為尚比亞─中國經貿合作區(Zambia-China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Zone),成立於2007年2月,地點是尚比亞銅礦區的謙比希(Chambishi),起初政府提供了8億美元(約新台幣236億7,500萬元)的資金讓中國大陸廠商可以申請融資,而特區內的第一個重大的投資案就是2億美元的冶銅廠,估計可以創造近6萬個工作機會,而中國大陸的銅礦供應亦可無虞。中國大陸對尚比亞境內的鈷、鑽石、錫和鈾礦的開採,亦有高度的投資意願。為了讓這個經濟合作特區與港口連結,中國大陸協助振興兩條重要的鐵路,一條是1970年代大陸替尚比亞興建連結三蘭港(Dares Salaam)的坦尚鐵路(TanZam Railway),一條是英國人在100多年前興建通往安哥拉羅畢托港(Lobito)的班桂拉鐵路(Benguela Railway)。
坦尚鐵路是中國大陸早期在非洲經營的重要指標,不僅因地形多重障礙讓興建工程具高難度,更重要的是,這條鐵路是在大陸經濟尚未開展、社會仍因文化大革命而高度動蕩不安的政治不確定時代,所完成的援外項目。在中國大陸將實際營運交給尚比亞後,由於運量並不高,再加上受到其他陸路運輸的競爭,因此長年虧損,設備亦無法更新,營運受到影響。因此,中國大陸在2010年提供無息貸款3,900萬美元,協助其恢復正常營運。
至於安哥拉的班桂拉鐵路,它是歷經30年才完成、長達1,300公里的重大工程。這條鐵路由安哥拉的大西洋沿岸經剛果民主共和國,到尚比亞的邊境。很可惜的是,這樣一個具輝煌歷史的基礎建設,卻在安哥拉27年的內戰中,遭到嚴重的破壞,僅剩下一小部分的路段可以通行。在安哥拉成為中國大陸最大的非洲石油進口國後,大陸已提供貸款,並協助重建這條當年英國人運送尚比亞銅礦的鐵道,讓內陸國的尚比亞最重要的外匯來源,可以在未來由大西洋運往歐洲及美洲的市場 ,而不是僅能由印度洋的三蘭港輸往亞洲。
維持高經濟成長 確保能源和稀有金屬取得
謙比希的經貿合作區是由中國有色礦業集團建設(China Nonferrous Metals Group)負責,其主要目標當然是銅礦的開發及運輸。除了謙比希外,尚比亞另一個經貿合作特區則是設立在首都路沙卡(Lusaka),它的發展重點是服裝、食品、家電、煙草及電子產業。中國大陸隨後又陸續在埃及、衣索匹亞、模里西斯、和奈及利亞設立經貿合作特區,顯然這項發展已成為大陸經營非洲大陸的重點及主要途徑,值得重視。
中國大陸未來若要繼續維持高經濟成長率,勢必面臨嚴峻的挑戰,就是如何確保取得支撐經濟成長的能源和稀有金屬。中國大陸國家領導人及政策制訂者視非洲為此挑戰的部分解答。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全球中央》3月號;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