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災後一年 逾半數日人渴望無核家園
本首相野田佳彥去年宣布「核災結束」,但現實卻仍很嚴峻。超過半數福島居民被迫與家人分居,含銫過量的農地面臨禁耕,食品安全也蒙上陰影。
文/楊明珠 (中央社駐東京記者)
去年3月11日東日本發生芮氏規模9.0大地震,是日本在二次大戰後最大的國難,約有2萬人死亡或失蹤,大地震、大海嘯加上福島第一核電廠核災造成的損害,這一年來,全世界都在注視日本如何災後重支援重建 全日動起來
311大震災後,日本大報每天公布死亡與失蹤人數以及輻射值。聯合國國際防災戰略(ISDR)截至今年1月18日的統計數字顯示,去年因天災罹難的人數估計有2萬9,782人,經濟損失3,660億美元,其中因311東日本大地震罹難及失蹤者約1萬9,846人,占全體的近七成。311大震災讓日本經濟損失2,100億美元(約新台幣6.2兆元),占去年全體經濟損失的近六成。
這一年來,日本的許多經濟、社會、文化活動都離不開支援重建的話題。像是2月14日西洋情人節,有所謂支援重建、鼓勵災民的巧克力。2月18日登場的東京蘭展,日本皇族高圓宮妃久子上台致詞時,就說這場蘭展具有支援重建的意義,也感謝各界對日本的援助。
這一年來,各地支援災區搜救或做志工清除瓦礫堆的人數規模都創新高。為了搜救,警員及消防隊員動員超過100萬人次,自衛隊員動員超過1,000萬人次,自衛隊員除了搜尋罹難者及失蹤者、清除瓦礫堆,還從全國運來卡車運送救災物質,並到災區煮飯、提供泡澡設施、幫災民在惡臭中抓蒼蠅、到福島第一核電廠周邊清除輻射污染等。
日本政府掌握得到的資訊顯示,日本醫療隊到災區行醫的人數約2,700隊,累計約1萬2,300人,但實際人數比這還更多。
受到海嘯衝擊的沿岸及核災周邊的42市町村,也有其他縣市鄉鎮派行政人員前來支援,已知大約有26萬人次。像是兵庫縣除了派公務員相助之外,阪神大地震時負責鄉鎮設計的建築師、退休的行政人員等也組團到災區協助,除了回報阪神大地震時相助的恩情之外,他們也想累積經驗,以為下一場大地震到來做準備。
台灣捐款最多 日本感動感謝
日本外務省的統計顯示,311大震災後,獲得來自海外120多國,9個國際機關的援助。有23國派海外救難小組及醫療隊約1,000人到災區救災。
身為同盟國的美國為了救災,展開「盟友大作戰」,派遣2萬4,500人,船艦24艘,軍機等189架。美軍與日本自衛隊行動,為了將宮城縣仙台機場做為運送救災物資據點,災後二周內立刻清出1條3,000公尺的跑道。另外還到離島供水、供電,效率之快,彷彿在進行戰場清理,讓日本民眾大開眼界。
台灣除了在第一時間派救難隊到災區之外,也捐了約200億日圓(約新台幣74億元)的善款,經過媒體的報導,日本各界對台灣心存感謝,說是患難見真情。去年9月六名日本泳士還發起「橫渡台日黑潮」活動謝謝台灣。日本首相野田佳彥也在國會上特別感謝台灣。
震災加上輻射陰影籠罩,訪日的外籍觀光客銳減。台灣於4月率先宣布解除旅遊警戒區,成為日本招攬外籍觀光客的領頭羊,台灣對於日本的救援,使台日關係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碑。
政局亂 震後快一年才成立「復興廳」
311大地震快屆滿11個月時,日本政府2月10日才成立相當於重建委員會的新機構「復興廳」,本部設在東京,在災區東北地區盛岡市、仙台市和福島市設復興局,受到海嘯嚴重侵襲的太平洋沿岸地區,則設有六個支所和二個事務所。
復興廳運作到2020年度末期為止,負責擬定重建基本方針、重建補助款的支付、重建特區的認定等業務,編制約250人,其中約90人派到災區。第一任復興大臣由東日本大震災對策擔當大臣平野達男就任。
復興廳最受期待的是利民便民,使重建特區的認定和申請重建補助款的窗口作業,能夠「一條龍化」。日本政府備妥的重建分配款來自2011年第三次追加預算及2012年度預算案編列約1兆9,000億日圓,受災的11道縣222市町村(市鄉鎮),包括從海嘯受災區搬到高地的集團搬遷等,以地方自治體所設定的40項重建項目為補助對象,將由國家負擔費用。
但復興廳的成立未免太遲了。福島縣知事(縣長)佐藤雄平在復興廳成立當天就說:「災民希望應早一點成立。」還有災區民眾表示,瓦礫堆量光是宮城縣就約1,600萬噸、岩手縣約500萬噸,如果是一般垃圾的處理,相當於分別處理19年、11年的數量,這並非一縣可自行解決的。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全球中央》2012年3月號;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