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台灣:你不能不知道的六個地方中元民俗

中元的儀式一般人都很清楚,這六個地方傳統民俗,就不見得人人皆知
2018/7/30
文:中央社綜合中心記者

基隆:放水燈遊行

文:中央社基隆記者王朝鈺

西元1851年(清朝咸豐元年),來自泉州與漳州的移民常因為商業、土地等事摩擦,最終引發漳泉械鬥,雙方死傷眾多,經漳泉地方人士出面協調,紛爭終於平息;西元1855年(咸豐5年)開始的「鷄籠中元祭」,以姓氏輪值主普,超渡普施孤魂幽靈,今年已邁入第164屆,由賴姓宗親會輪值主普。

開基老大公廟每年農曆7月1日都會舉行象徵鬼門開啟的「開龕門」儀式,迎接「好兄弟」來到人間,展開為期一個月的供奉,但「關龕門」會晚比其他廟宇晚一天,在農曆8月1日舉行。

老大公廟榮譽秘書周東和表示,因為老大公已神格化,才會讓好兄弟多放一天假,一般「開龕門」時間可以提早些,而「關龕門」可晚一點,好讓晚歸的鬼魂,來得及返回冥間。

農曆7月14日晚間的「放水燈遊行」更是中元祭系列活動高潮,各宗親會五顏六色水燈車、花車與民俗陣頭在市區遊行,人山人海的觀光客在街道上觀賞華麗的遊行隊伍,基隆頓時成了一座不夜城。

遊行結束後,晚間11時將移師到望海巷舉行放水燈儀式,目的在為水上孤魂照路,盼水陸兩界孤魂靖安,深夜0時,各姓氏會在海濱點燃水頭燈,人們相信水頭燈飄得越遠,該姓的運道就越旺。

基隆市府去年邀請首位進入太陽劇團的舞者張逸軍,整合在地團體以「遙渡黑水溝」、「共願聚香火」和「明燈渡海眾」3大主軸詮釋鷄籠中元祭。(基隆市政府提供)
位於基隆市的開基老大公廟每年農曆7月1日都會舉行象徵鬼門開啟的「開龕門」儀式,迎接「好兄弟」來到人間。(基隆市政府提供)
每年農曆7月14日晚間基隆市「放水燈遊行」結束後,水燈頭將移師到望海巷,各姓氏在海濱點燃水頭燈,人們相信水頭燈飄得越遠,該姓的運道就越旺。(資料照片) 中央社記者王朝鈺攝

新竹:鬼月開虎門 新竹都城隍保留傳統夯枷儀式

文:中央社新竹記者魯鋼駿

新竹都城隍廟每年鬼月第一天,也就是農曆7月凌晨子時會將「虎門」打開,讓陰界好兄弟放假到人世間。另也舉辦消災解厄的傳統「夯枷」儀式,讓信眾懺除舊業,洗面革新。

每年農曆農曆七月一日子時(晚間11時至凌晨1時),新竹都城隍廟開廟門時,也會同時將虎門(從廟內往外看,右側門)開啟,對陰間好兄弟來說,虎門為「死門」,是可以出門的,這時他們將會到人世間放假。

新竹都城隍廟總幹事鄭耕亞說,城隍廟就像是古代的衙門,後面是監牢關了不少鬼魂,把虎門關起來,這些鬼魂就不會隨便亂跑,只有在農曆7月會破例打開,讓陰界的好兄弟放假來到人世間,享受一個月的盛宴款待。

農曆7月最後一天的深夜11時,會舉行「關鬼門」儀式,關閉敞開1個月的虎門,宣告鬼月活動結束,陰間好兄弟們必須「收假」返廟,集合後由城隍爺派人將他們帶回陰間。

鄭耕亞說,農曆7月有許多禁忌和傳說,其實中元普渡代表的是台灣人的悲天憫人,也祈求陰間好兄弟在吃飽喝足後,不要為禍人間;過去開鬼門時,觀看的民眾不多,且有所忌諱,但近幾年文化宣傳後,有不少民眾會到廟前廣場觀賞開鬼門儀式,甚至拍照。

除了開鬼門儀式,新竹都城隍廟也於鬼月第一天舉辦「夯枷」儀式,這是一種信眾為消災解厄的「解罪」儀式,由道士在城隍爺前唱名稟告,接著隨陰陽司公遶行街道,懺悔過去一年的罪業。

鄭耕亞說,參加夯枷的信眾會在脖子上掛著象徵古代犯人枷鎖的「紙枷」,似古代犯人被押解遊街示眾意味,以步行象徵苦行,繞境結束回到廟裡稟報神明後才能將刑具拿下,並依照法師指示,將卸下的刑具焚燒淨化,完成儀式。

新竹市政府與新竹都城隍廟今年第4度合作,於國曆8月10日起舉辦「2018竹塹中元城隍祭」,期盼讓年輕人透過文化巡禮,更了解新竹市古城悠久文化。

新竹都城隍廟每年鬼月第一天,也就是農曆七月凌晨子時會將「虎門」打開,讓陰界好兄弟放假到人世間。圖為新竹都城隍廟開虎門儀式盛況。(新竹市政府提供)
新竹都城隍廟每年鬼月第一天,也就是農曆七月凌晨子時會將「虎門」打開,讓陰界好兄弟放假到人世間。圖為新竹都城隍廟開虎門儀式盛況。(新竹市政府提供)
新竹都城隍廟每年鬼月第一天,也就是農曆七月凌晨子時會將「虎門」打開,讓陰界好兄弟放假到人世間,並舉辦消災解厄的傳統「夯枷」儀式,讓信眾懺除舊業,洗面革新。(新竹市政府提供)
新竹都城隍廟每年鬼月第一天,也就是農曆七月凌晨子時會將「虎門」打開,讓陰界好兄弟放假到人世間,並舉辦消災解厄的傳統「夯枷」儀式,讓信眾懺除舊業,洗面革新。中央社記者魯鋼駿攝

南投:邵族Lus'an(祖靈祭)

文:中央社南投記者蕭博陽

農曆8月1日是邵族曆法的新年初一,邵族Lus'an(祖靈祭)自每年農曆7月最後一天夜晚開始,族人群聚在袁氏頭人家中,以杵音揭開祖靈祭序幕。

新年第一天早晨,女祭司先生媽(Shinshii)在邵族公有祭祀場前,進行祭祀「Ulalaluwan(祖靈籃)」的換年祭,在此同時,男性族人則參加毛氏除穢祭司主持,限定由男性族人才能參加的男子較力活動與除穢儀式。

祖靈祭是邵族最隆重祭儀,是族人感念祖靈庇佑,藉著舉行祭儀,感謝祖靈賜予作物豐收、漁撈豐盛、獵物豐厚。

古代傳統祖靈祭,邵族男子在祭前上山捕獵野獸、下潭抓魚、釀造甜酒;「祖靈籃」與「先生媽」是邵族祖靈信仰中心,邵族知名的杵音則分為Mashtatun祭儀性,與Mashbabiar表演性兩種。

Mashtatun祭儀性杵音,台語稱舂杵音,僅有邵族新年前夕時可見到,早期只能由部落婦女進行,男子連場地都不能踏入,但現今已無限制。

杵音是邵族最具代表性音樂,源於收成時,婦女用木樁在大石塊上槌打稻穗,聲響此起彼落,發展成充滿律動美感的杵音之舞,「湖上杵聲」曾是日治時期日月潭八景之一。杵聲曠遠悠揚,藉由杵音,也是早期通知外出打獵族人回部落過年的傳訊方式之一。

邵族雖受漢文化影響深,但祭拜「祖靈籃」的祖靈信仰傳統仍維持至今,「祖靈籃」盛放著象徵家戶祖靈所留下的衣飾,平時不可隨意移動,邵族家戶凡有大事,都須請女祭司先生媽向祖靈代為傳遞與祝禱。

邵族Lus'an(祖靈祭)維繫邵族社會組織運作與分工模式,展現部落文化獨特性,也藉由Lus'an納入外來成員及成年禮功能,傳承部落文化特色,凝聚族群認同意識與向心力,2015年獲文化部指定,成為南投縣第一項國家重要民俗,保存團體為邵族文化發展協會。

逐戶飲公酒時,由領唱長老帶領該家戶代表及族人,手持酒互相牽引至先生媽敬酒。(中央社記者蕭博陽攝)
先生媽念祝禱詞Mulalu,念完灑酒。(中央社記者蕭博陽攝)
先生媽灑酒完,也會請家戶灑酒及念祝禱詞(中央社記者蕭博陽攝)

嘉義:大王爺警告惡鬼 火燈夜巡保平安

文:中央社嘉義縣記者江俊亮

農曆7月「鬼門開」之前,如何預先因應,才能確保「鬼月」平安?嘉義縣布袋鎮建德宮每年農曆6月底,會舉辦「火燈夜巡」活動,由「大王爺」李府千歲率領信眾,手持火燈驅趕惡鬼,祈求地方平安。

布袋嘴文化協會總幹事蔡炅樵表示,這個地方民俗由來,相傳清朝年間,布袋、過溝2庄居民為了爭奪水源等問題,在「冤家港」(今「團結橋」)附近,發生嚴重的庄頭械鬥。當年有不少庄民在械鬥過程中身亡,造成孤魂遊蕩;加上早年庄內不平靜,當地的「大公堀」(公有漁塭)發生多起庄民溺斃意外,因此流傳鬼魅作祟、「水鬼抓交替」等說法,讓庄民惶惶不安。

經庄民擲筊請示建德宮「大王爺」李府千歲,王爺降駕指示,以「安營」、「夜巡」方式來維持地方安寧,並指示在農曆7月「開鬼門」前3天舉辦夜巡活動。

由於夜巡需要燈光照明,但早年並無路燈等照明設備,庄民於是使用竹子、上端絞上玻璃瓶,再用濕泥土糊裹瓶身,自製成引路的「火燈」,追隨建德宮「大王爺」神轎出巡遶境驅鬼。

因此,布袋過溝居民在每年農曆6月底最後3晚,無論男女老幼,都會提著自製火燈到建德宮前集結,將自製火燈裝入番仔油(煤油)之後,點火出發。

夜巡隊伍在「大王爺」降乩之後,由神乩操持五寶(七星劍、月斧、銅棍、鯊魚劍、刺球)、點閱五營(東、南、西、北、中)兵將後,再分別依大轎、大輦、神乩、宋江陣、獅陣、鑼鼓等陣頭依序出發。

火燈夜巡隊伍沿途燃放鞭炮、敲鑼打鼓,從過溝建德宮一直巡視到「冤家港」;有時神乩也會在重要路口比劃「結界」,設定人與鬼、陰與陽、庄內與庄外的無形界線。

蔡炅樵表示,夜巡途中若發現「不清氣」(不乾淨)或「歹物仔」(鬼魅)作祟,大輦及神乩會即時化解、驅趕;若情況棘手,信眾會在遶境回廟後,再請示「大王爺」處置方式。

如果問題嚴重,隔天夜巡時,廟方會聚集更多神祇及信眾,在「不乾淨」的地方舉行過火、袚除鬼魅等儀式;或透過「下水」(人與神轎衝入水中)淨魚塭、淨溪溝等方式來護佑地方,過程神秘而刺激。

蔡炅樵指出,由於民間禁忌直呼「鬼」,因此多以「好兄弟」代稱;但建德宮降乩時,神乩示字為「不正神」, 一來避諱、二來尊重,隱喻人鬼之間並非緊張、對立的關係,而是透過警告、驅離等方式,彼此相安。

建德宮董事長陳國偉表示,3天的「火燈夜巡」儀式,第一天主要是藉助神威「警告」孤魂野鬼儘速離去;第2天對於囂張、不肯離去的野鬼,進行作法、「祭煞」等強勢作為;第3天則徹底巡視,以免「漏網之魚」還留在庄內。

最富人情味的是,連續3天的火燈夜巡遶境活動,會在最後一天「子時」(半夜11時至凌晨1時)之前完成,以免與開鬼門的時間「強碰」;大王爺在活動結束前,也會降符令水,供居民飲用保平安。

嘉義縣文化觀光局長許有仁表示,建德宮「火燈夜巡」活動,因儀式神秘、獨特,具地方色彩,由縣府於2011年登錄為縣定民俗活動。

(中央社記者江俊亮攝)
(中央社記者江俊亮攝)
(中央社記者江俊亮攝)
(中央社記者江俊亮攝)
(中央社記者江俊亮攝)

嘉義:民雄大士爺文化祭

文:中央社嘉義縣記者黃國芳

「大士爺文化祭」是農曆7月嘉義縣民雄鄉的宗教盛事,相傳大士爺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在鬼月期間以鬼王形體出現,鎮壓、普度孤魂野鬼,這項信仰傳說,包括現身說、瘟疫消災說及械鬥說,前者有靈異色彩,其餘說法代表先民來台血淚史。

現身傳說是「打貓(民雄舊稱)頂街,自乾隆年間設此觀音大士,未設前,7月1日起,每日下午陰風慘淡,嘗聞鬼聲啼哭,人人畏懼。時有觀音大士,屢次顯身,陰風輒止,鬼聲皆息」,因此眾人公議用紅緞塗大士像奉祀。

瘟疫消災傳說指康熙年間,中國閩粵大量移民來台,疫疾盛行,死者無數,人心恐慌,鄉耆議策,派代表赴大陸請教張天師,天師卜卦後說,大士爺能驅疫消災,便奉迎緞塗大士爺像,果然疫災皆滅,大士爺信仰由此興起。

械鬥說則是傳聞乾隆年間,北港的泉州人與民雄的漳州人,只為一文錢細故,言語誤會,惹起漳泉人鬥爭,雙方死傷甚重,事後協議,乃以普度方式舉行祭典,慰藉亡魂。

民雄大士爺廟的年度盛事,就是每年農曆7月21日至23日普度祭典,祭典起源於早期「打貓街」農曆7月的「頂街大士爺普」、「下街大士爺普」及「下街童子普」亡魂普度活動,一直演變至今。

大士爺文化祭,廟方會訂製一尊紙糊的大士爺神像,供奉在正殿,讓信徒膜拜,祭典結束後,紙糊大士爺神像等紙糊品,均火化升天,象徵大士爺帶走眾家好兄弟,讓地方恢復平靜。

大士爺廟於200多年前建廟時就沒有供奉有形體的大士爺神像,每年僅在農曆7月普度祭典時,以紙糊大士爺神尊現身3天後火化「升天」。2006年廟方獲得神明同意,雕刻大士爺神尊,並將神尊請到大殿奉祀。

嘉義縣民雄大士爺廟每年農曆七月宗教盛事「大士爺文化祭」,相傳大士爺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在鬼月期間以鬼王形體出現,鎮壓、普度孤魂野鬼。中央社記者黃國芳攝
民雄大士爺廟於200多年前建廟時就沒有供奉有形體的大士爺神像,每年僅在農曆七月普度祭典時,以紙糊大士爺神尊現身,後來經神明同意,雕刻大士爺神尊奉祀。中央社記者黃國芳攝
民雄大士爺廟的年度盛事,就是每年農曆7月21日至23日普度祭典,祭典期間,廟方會訂製一尊紙糊的大士爺神像,供奉在正殿,讓信徒膜拜。(余信賢提供)
民雄大士爺廟普度祭典結束後,紙糊大士爺神像等紙糊品,均火化升天,象徵大士爺帶走眾家好兄弟,讓地方恢復平靜。(余信賢提供)
民雄大士爺廟的年度盛事,就是每年農曆7月21日至23日普度祭典,民雄鄉親都會返鄉參與年度祭典盛事。(余信賢提供)

屏東:恆春豎孤棚 攻旗臉必塗黑讓好兄弟認不出

文:中央社屏東記者郭芷瑄

晚上9時30分後,長串鞭炮從孤棚2個門口燃放到孤棚中央,煙霧瀰漫整個孤棚,炮聲嘎然而止的剎那,冥紙在煙霧中飄灑,整個恆春東門廣場人群的喧嘩聲在這一刻靜了下來。這是恆春知名全國的中元節搶孤。

32隊的參賽選手對著要爬的孤棚柱祭拜,把香插在柱頭,一把一把的對著塗滿牛油的孤棚柱灑冥紙,隊友以疊羅漢方式將攻旗手送上棚柱,只要攻旗手不斷爬上去又滑下,隊友就對著棚柱送冥紙,每根孤棚柱都黏滿冥紙,地上也到處都是冥紙。一股神秘詭異的氣氛迴盪在城廓內,讓觀眾屏息,直到有攻旗手快攻上孤棚頂奪旗,才聽見歡呼聲和掌聲。

從20歲就開始參賽的攻旗手陳進興,每次參賽一定遵從老人家交代、許多年輕選手卻已不再重視的奪旗禁忌:「比賽前2週要禁女色,出賽當天到庄頭的廟祈求神明庇佑,奪冠軍旗後臉一定塗黑」。他到去年為止共奪過8次冠軍,被稱為「搶孤王」,但有一年,卻發生怪事。

陳進興說,他進入第2階段的攻旗,就快接近孤棚頂,突然就不想爬,「不想上去就是不想上去,就這樣抱著柱子15分鐘」,最後決定放棄奪旗。但有一年到宜蘭頭城參賽,有股力量扶他上孤棚頂奪冠軍旗。20多年的參賽經驗,陳進興只說「很玄」。

他說,孤棚中間那根竹篙是給「好兄弟」攀爬的,攻旗手等於是跟「好兄弟」搶祭品,所以奪到冠軍旗,臉一定要塗黑,讓「好兄弟」認不出來,多年來的冠軍攻旗手是不是有遵守不近女色他不知道,但20多年來,已有3、4名冠軍攻旗手因為沒有遵守臉塗黑禁忌,一年內連發生幾起車禍,有人甚至斷腳。

屏東恆春鎮一年一度的中元節搶孤、豎(爬)孤棚活動,是台灣搶孤習俗最早的地方,源於清光緒5年(西元1879年)恆春建城後,富人普渡將祭品施捨給城外貧苦人家,眾人爭搶祭品,稱為「搶孤」,由於每次搶祭品時,經常發生鬥毆或踩傷的情況,後來發展成「豎孤棚」競賽取得祭品。

早期孤棚由4根高約11公尺原木搭建,中間有一根竹篙讓「好兄弟」攀爬,木柱塗滿滑膩牛油,以組為單位,各憑本事爬到頂端取下順風旗,由於爬孤棚過程困難常發生意外,相傳台灣巡撫劉銘傳曾經下令取消,日治時期也被禁止,1975年曾恢復,辦3年停3年,直到1995年起,恆春鎮公所每年舉辦至今。

恆春鎮公所在2007年擴大搶孤規模為全國性活動,將原本的4根棚柱擴展到36根,中間4根棚柱淨空,保留傳統,其他32根開放競賽,2011年棚柱高度增加到23公尺,增強爬孤棚難度,由於刺激、充滿神秘文化色彩,還有高達新台幣10萬元、8萬元、5萬元的前3名獎金,近年吸引外籍人士組隊參賽並有國外媒體採訪,多數參賽的仍是在地隊伍。

豎孤棚活動在恆春百年城牆東門舉行,晚上8時搶孤,鎮公所灑普渡祭品給民眾,9時向「好兄弟」擲筊請示豎孤棚競賽時間,通常落在晚上9時30分至10時之間,競賽結束約近凌晨12時。

「女生不要進孤棚,攻旗後臉要塗黑阿,不要不信,就有參賽外國人只覺得爬孤棚刺激,不信『台灣這一套』,事後發生車禍的」,曾主持豎孤棚競賽十多年的恆春網紗里長姚光隆,被公認是恆春豎孤棚最佳主持人,每次主持時,都要一再提醒民眾遵守禁忌。

姚光隆說,要奪冠軍就非得完全遵守禁忌,真的就有多起冠軍攻旗手在事後發生車禍,或是家裡發生火災事件。

他並說,在地人出賽都會先祈求在地神明庇佑,但外國人不信,從沒外國人攻頂過,曾有一家公司的泰國籍勞工組隊參賽了好幾年,從沒奪過旗,「泰國人不是很會爬椰子樹嗎,可是為什麼爬孤棚就是爬不上去,這種事就是很玄啦!」

在地文史工作者張順興說,約10前曾舉辦過一次兒童爬孤棚的趣味競賽,當時有位美國小女孩參加,主辦單位原認為只是小孩子的趣味競賽,不是正式比賽,所以就沒有禁止女孩參賽,這名小女孩事後沒幾天車禍身亡,主辦單位從此取消兒童爬孤棚活動。

屏東恆春搶孤、豎孤棚活動每年都吸引數千民眾觀賽。(中央社檔案照)
恆春豎孤棚競賽禁忌多,充滿神秘文化色彩。(中央社檔案照)

(本文主照片拍攝:中央社駐基隆記者王朝鈺)

台灣普渡民俗

農曆7月15日中元普渡是台灣全年規模最大的民俗節日。早年漢人來台時,不少人在俗稱黑水溝的台灣海峽滅頂,到台灣後又發生族群械鬥、瘟疫等,為開發這片土地付出很多代價,因此普渡才會如此盛大普遍。

民俗專家、風水師張旭初說,鬼月可以說是好兄弟的過年,建議民眾拜拜時除了準備一般常見的三牲酒禮外,也要準備泡麵、罐頭、白米等乾糧,目的是讓它們可以帶著走,吃一個月也沒有問題。同時建議民眾普渡時要插上旗子,才能讓好兄弟知道那些供品是要給它們吃的,否則它們也不會拿取。

民俗專家、台中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林茂賢則建議,普渡民眾可準備三炷香、臉盆水和盥洗用具,讓好兄弟梳洗,祭品則可準備薑和鹽,因為薑種在山上,鹽來自海水,代表準備山珍海味讓好兄弟享用,也可準備汆燙空心菜,代表無心留客。

普渡時也有不少禁忌,例如不是所有東西都可以拜,張旭初說,水果類的番芭樂跟番茄就不建議上桌,若上桌普渡恐會讓好兄弟較「番」,容易鬧事。紙錢也要特別注意,許多人常會拿「銀紙」燒給好兄弟,但這是不對的,「銀紙」其實是燒給剛往生的人,也就是俗稱的「腳尾錢」。要給好兄弟的紙錢,必須燒刈金等,好兄弟拿到的錢比較大,也才比較不會作亂。

鬼月期間也要注意不要亂丟煙蒂、亂吐痰,因為很有可能會讓好兄弟誤認是故意要丟它的。不能吹口哨、晚上不能晾衣服等也都是出自對好兄弟的恐懼。除了食物跟紙錢要注意外,張旭初也建議可準備一些胭脂、香水等,因為好兄弟也是有愛漂亮的,多準備也代表對它們表達善意。

(文:中央社記者余曉涵,摘錄自2017年8月號中央社《全球中央》雜誌)

172.30.14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