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前言:再一次 隨著文化城呼吸 感受台中的心跳

中央書局和台中市,完美詮釋了一家書店如何隨著一座城市和城市居民興衰起落
2019/6/1
文/攝影:鄭景雯

倒轉時光,回到1920年代日治時期的台中城,今日台中市中心的舊城區是彼時商業繁華區域,這區都市規劃完成於日治時期,當時日本人占此區居民比例一度達40%,是全台之冠,林獻堂等人為首的文化協會也在這深耕。

如今深受觀光客喜愛的宮原眼科樓上的「醉月樓」,是當時仕紳最常聚會的所在地,可想像當時台中在地的名流雅士,白天先到商會工作、開會,接著走到鄰近的台中州立圖書館,或是由台中民間成立的「中央書局」獲取知識。當時最時髦的事物,包括照相館、咖啡館、電影院、歌舞劇,全都聚集在這裡。

歷經時代變遷,這些娛樂、聚會場所,也隨著台中舊城區的沒落逐漸蕭條,褪去光采,有的面臨歇業倒閉,有的成為殘破廢墟。台中市政府幾度試圖活化舊城區,卻都收效不彰。然而近期因中央書局的重新開幕計畫,再加上宮原眼科的三號館、四號館也將完成,歇業多年的「南夜大舞廳」也將整修為文創餐廳,讓台中舊城區的復甦,再次出現一道曙光。

成立於1927年的中央書局,現址位於台中市台灣大道一段235號,這棟建築1947、48年才興建,是一棟折衷主義式建築,出自建築師林文章之手。

中央書局沿街立面,以方形列柱呈現,展現簡潔的現代主義,又摻了些許古典元素裝飾。在1998年歇業後,歷經多次身世流轉,曾被改裝為婚紗店、便利商店,也曾經淪落一樓賣安全帽、二樓開舞蹈教室的命運。

直到2014年,當時的屋主貼出整棟招租廣告,在東海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蘇睿弼、作家劉克襄等人的請命奔走下,才又喚起許多台中人對中央書局的記憶:「令人懷念的少時免費圖書館」、「懷念那台古董收銀機」、「小學課本弄丟,媽媽總是火速地前往中央書局,買回課本。」也有了保留中央書局的念頭。

2015年在蘇睿弼發起的「中區再生基地」媒合下,由永豐餘旗下的信誼與上善人文基金會共同承租,信誼基金會執行長張杏如與中央書局淵源深,她出身台中,父親曾是中央書局的股東,小時候還曾經看過中央書局的股票,由她接手,頗有歷史承接的意涵。

隨著中央書局將在今年8月部分開放試營運,這期文化+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回到日治時期看中央書局的重要性,以及在戰後、國民政府時期對當代台灣文化人的影響,而在洗淨鉛華後,中央書局又將以何種新面貌在2019年捲土重來。

172.30.14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