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池上穀倉 給你非來台東看展的101個理由

因為四季的活動,因為藝術家的進駐,池上的藝術動能逐步升溫。自然之美加上人文之美,花東的美,更為全面而立體……
2021/12/6
文:邱祖胤/攝影:王騰毅/照片提供:台灣好基金會、谷浩宇

「為什麼要特別跑到台東來看畫展?」

近年,後山花東因為「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彷彿讓台灣多了一座超大型露天表演廳,對許多藝文愛好者而言,每年秋天到台東池上看表演,在群山環繞、金黃稻穗擁抱的露天舞台上,感受舞者、歌者及表演者的精采演出,已經成為一場豐富的靈性饗宴。

不過,從2017年之後,池上又悄悄多了一處藝文空間──池上穀倉藝術館,近期因為「我們敬愛的臺靜農老師」、「歷史就是我們自己──席德進」等展出,吸引許多藝文愛好者前來朝聖,三五好友相約到花東池上悠閒看展,一日遊或二日遊,漸漸成為一種時尚。

「一開始,誰也沒有想到這些事情可以在這裡發生,但反過來說,誰也沒想到後來有這麼多人會來這裡看展覽。」
兩檔展出的策展人、「谷公館」藝廊的創辦人谷浩宇說:「這是一種非常美妙的緣分,不只是因為在這樣特別的地方,可以把獨特的想法及作品呈現在不同觀者的面前,也因為這塊土地的獨特性,以及獨特藝術家的作品,把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產生不同的感動。」

池上穀倉藝術館由當地第一處公糧穀倉所改建,有在地居民的共同記憶。(攝影:邱景琦)

為了真愛 誰會嫌池上遠?

谷浩宇說,作為一個當代藝術的策展人,他也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在全球化的時代,我為了看《蒙娜麗莎》飛了一趟巴黎,我為了看某個特別的展覽特別飛到瑞士、東京、倫敦,台灣這麼小,不過就是三、四個小時的時間,你就可以到了這麼美的池上,為什麼會嫌它遠呢?如果你對於這個作品有真愛,你會非常感謝這裡好近,而不是嫌它這麼遠。」

關於池上穀倉藝術館,有一個美麗的起點,藝術家蔣勳的著作《池上日記》(有鹿文化出版)一書,曾有一段這樣的介紹:

2014年10月,蔣勳接受台灣好基金會邀請,開始在台東池上擔任駐村藝術家。他在縱谷找到一間老宿舍,在最簡單的生活條件下,開始寫作、畫畫。……他讓聲音帶領著他,讓氣味帶領著他,與大地、萬物、季節流轉對話並心有所感;春夏秋冬,晨昏和正午的冷暖痛癢,都在他的身體裡,有如找回兒時的記憶,一點一點,在池上落土生根。

蔣勳老師也寫下對這片好山好水的悸動:

在長河和大山之間,聽著千百種自然間的『天籟』,好像也就慢慢找回了自己身體裡很深很深的聲音的記憶……。那麼多渴望,那麼多夢想,長長地流過曠野,流過稻田上空,流過星辰,像池上的雲,可以很高,也可以很低,低到貼近稻秧,在每一片秧苗上留下一粒一粒晶瑩的露水……。

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柯文昌邀請藝術家蔣勳擔任池上藝術村的顧問,並長期在池上駐村創作,為池上藝術村的提出許多美麗構想。(照片提供:台灣好基金會)

蓋一個窩 讓藝術家成為自己人

這個美麗的起點,源於一群對這片土地有真愛的人的理想。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柯文昌8年前他邀請好朋友復華投信董事長杜俊雄回台東貢獻,因為杜董事長對自己的故鄉台東有一份極為的深厚情感,一直思考如何讓藝術在池上更深的紮根,於是他們便邀請藝術家蔣勳擔任顧問,「池上藝術村」的概念才逐漸形成。

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李應平說,池上的一切都跟在地鄉親息息相關,「藝術村」的構想不是憑空移植,而是從農村的脈絡去思考,再逐步把藝術文化放進去,而且一切都要讓鄉親充分參與,同時培養在地的人才,讓大家一起來做令鄉親們感動的事。

李應平說,台灣好基金會從13年前在池上深耕,陸續推出了春天野餐節、夏天客家辦桌、秋收稻穗藝術節以及冬天文化講座,陸續邀請許多藝術家前來辦活動,但很可惜卻沒有一個固定的地方能留下他們的作品。

「我們希望這些藝術家能夠跟這裡產生感情,把自己變成在地人,讓他們願意長久停留在這裡,並產生更多靈感,甚至為池上而創作。」

李應平說,來到池上的藝術家,沒有不喜歡池上的,如何讓藝術這件事在池上更為永續,是當務之急,一座藝術館便成為台灣好基金會和鄉親們的共識。這座藝術館,不只要留下藝術家的作品,更希望能留下藝術家的心。

藝術家吳耿禎2020年底的《泛靈腹語》特展,運用剪紙藝術作品的光影,在池上穀倉藝術館展場空間呈現多維層次的視覺影像。(照片提供:台灣好基金會/攝影:吳耿禎)

保留原貌 穀倉是鄉親共同記憶

為了讓這座想像中的藝術館順利長出來,基金會請來在東部參與許多民宿設計的建築師陳冠華操刀,他帶著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的學生,花了一年的時間進行田調、辦工作坊,充分了解在地居民想要的是什麼。

李應平說,一開始有兩個方向,一個是蓋一個全新的大型藝術館,一個是保留原貌。

「其實池上最珍貴的地方,就是1990年代社區總體營造所留下的農村樣貌,蓋新的房子也許容易,但我們也會懷疑這會是最好的選擇嗎?」

經過與鄉親們一年多的工作坊與討論後,鄉親們選擇「保留原貌」。

藝術館朝著認養老房子並重新裝修的方向進行,最終找到位在池上鎮中心、第一個公糧穀倉為據點,李應平說:「這個地方對鄉親而言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大家從小到大的共同記憶,選擇穀倉當作藝術館,無疑是天時地利人和的選擇。」

就這樣,池上穀倉藝術館又花了一年半時間的施作之後,終於在2017年底試營運。

2019年在池上殼倉舉辦的 《雲影天光,我們騎過池上的綠與黃》駐村藝術家聯展,呈現藝術家們的各種想法,希望腳踏車不論是穿梭在伯朗大道還是稻田之間,遠遠望去都沒有違和感。(圖片提供:台灣好基金會)

生活美學 讓在地人以館為榮

首檔展出,正是由改建穀倉的陳冠華老師帶著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學生共同策劃,展出駐村藝術家的作品,包含:蔣勳、席慕蓉、林銓居、池上鳳珠、葉海地、連明仁、簡翊洪,以及多媒體類:董承濂、黃博志,共九位藝術家。其中,蔣勳老師的油畫作品《縱谷之秋》,目前仍掛在藝術館的入口大廳。

李應平說,穀倉藝術館的展出內容,一來希望以重要藝術家的作品開拓鄉親視野,再者也希望能透過策畫性的主題,讓池上的藝術空間能展現更多可能性,「美學這件事畢竟不是用講的就能做出來,而是要實際做出模範,讓在地鄉親直接去感受。就像雲門舞集來到池上演出,就算大家一開始都看不懂,但久而久之也培養出一定的品味及素養,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陳冠華甚至思考腳踏車成為池上風景的一部分,五顏六色、造型各異的腳踏車,往往破壞了農村的景觀,2019年特別策畫一檔 《雲影天光,我們騎過池上的綠與黃》駐村藝術家聯展,在藝術館裡呈現各種想法,希望這些腳踏車不論是穿梭在伯朗大道還是稻田之間,遠遠望去都沒有違和感。

李應平說:「我們希望這個藝術館最終是鄉親情感的寄託,未來所有鄉親都會以這個藝術館為榮。」

池上穀倉藝術館與在地鄉親密切結合,為地方提供一處藝術空間,也為全台各地藝術愛好者提供美麗的想像。(照片提供:台灣好基金會)

作家肖像 席德進的特別任務

隨著2020年「我們敬愛的臺靜農老師」、2021「歷史就是我們自己──席德進」的上檔展出深獲好評,席德進展的下檔展覽也即將登場。

策展人谷浩宇說,「1955年席德進第一次來到台東這片陽光燦爛之地。他應該沒想到,在他逝世40年的今天,我們將他的精選作品,聚集到池上穀倉藝術館。」

上檔展出的作品以國立台灣美術館與歷史博物館典藏的重量級作品為主,包含從1948年橫跨至1980年之間的水彩、水墨、油畫,以及席德進早期速寫與歐遊時的風景人物寫生;下檔將於12月24日開幕,展出極難露面私人珍藏的席德進作品。

谷浩宇特別提到席德進畫的人物肖像,包括仍健在的95歲作家華嚴,以及皇冠集團的林婉珍。

「華嚴女士的畫像,是席德進主動要求幫她畫的,從1966年由華嚴收藏之後,就沒再公開展示過。」谷浩宇說,席德進1966年從法國回到台灣,他當時非常喜愛華嚴的小說,包括《智慧的燈》、《蒂薪日記》,席德進自己也寫散文,登在《皇冠》雜誌上,席德進自己聯絡上華嚴並前往拜訪,兩人相談甚歡,並提出為她畫肖像的要求。」

谷浩宇說,席德進當時常為許多名人畫像,是要收費的,但為了華嚴,他分文不取,華嚴便回贈她自己全套的作品給席德進,傳為美談。

「歷史就是我們自己──席德進」特展,為台東池上帶來特別的人文風景。(照片提供:谷公館)

兩個女人 畫家筆下的幽微觀察

下檔展出還有另一個令人驚豔的焦點,就是皇冠集團創辦人平鑫濤的前妻林婉珍的肖像,為了這幅作品,谷浩宇還特別拜會了現年91歲的林婉珍,「她本人氣質依舊非常雍容華貴,我在她家中看到這幅畫,非常非常感動。」

谷浩宇說,據說席德進在幫林婉珍畫肖像時對她說:「我不知道妳發生了什麼事,但我知道妳不快樂。」

谷浩宇說,席德進在1960年代的畫像,是他人生最輝煌的時刻,他去了紐約、巴黎,回到台灣意氣風發,那個時期的人像畫,是沒有憂愁的,都是美的;到了70年代,忽然之間他安靜下來,人像畫的表情,喜怒哀樂也都出來了。這兩張畫像,一張是60年代、端莊而充滿能量的華嚴,一張是70年代、充滿令人憐憫的女性之美的林婉珍,剛好形成對比。」

兩個知名女性之美,在席德進筆下呈現與眾不同的風華,將與更多席德進的人物肖像作品,在池上穀倉藝術館這個特別的藝術空間展出。

谷浩宇近期為池上穀倉藝術館策畫幾檔展覽,備受關注。(攝影:王騰毅)

多年來,池上一年四季的活動,帶動了藝術家的進駐與各種大大小小的展演活動,池上的藝術動能逐步升溫。好山好水,加上好人好畫好戲好舞,自然之美,加上人文之美,使得花東的美,更為全面而立體。池上人的生活美學及風格,成為台灣人的一種選項,池上人也給了台灣以及世界各地喜愛藝術文化的朋友,非來台東看展、體驗自然美景及藝術生活的101個理由。

主題照:台灣好基金會在花東籌畫的池上穀倉藝術館,為台灣增添一處特別的藝術空間。(照片提供:台灣好基金會)
172.30.14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