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
追蹤文化+

當特拉維夫的政、商、藝術中心成為「人質廣場」

一場突如其來的戰爭,讓特拉維夫的軍、政、商、藝術中心Sarona 和HaKyria,成為以哈戰爭時期的「人質廣場」……現在每天都有人聚集、週遭貼滿人質照海報和祈求釋放人質的海報,設有遮棚、志工發放海報及象徵回家的黃絲帶。
2023/11/6
文、攝影:賴素芬

耶路撒冷雖是以色列首都,也是其國會、最高法院、宗教中心的所在城市,但是以色列的軍事和商業心臟確是在特拉維夫。所有相關國家安全的主要機構如國防部、國家安全局(Shin Bet)、情報機構摩薩德(Mossad)等都設在特拉維夫。

以色列的高科技產業、股市和跨國企業公司等也集中在特拉維夫和其相鄰城鎮。位處特拉維夫市中心的「沙羅納花園」(Sarona Gardens)和「園區」(譯自希伯來語HaKyria)兩個相鄰區塊更是以色列的軍、政、商業融合藝術的複合文化空間。

10月7日哈馬斯恐怖襲擊以色列邊境社區和戶外音樂會,屠殺平民,導致1400人以上喪生並俘虜240多名包括高齡長者、幼童和婦人為人質,被以色列人稱為「黑色安息日」,並且爆發以哈戰爭。「沙羅納花園」 和HaKyria這兩區塊自戰爭爆發以來已逐漸轉化成群眾聚集、為人質和其家屬發聲的「人質廣場」 (Hostages Square)。這兩區段的歷史演變和發展不僅反映了特拉維夫的都市發展,也等於是以色列建國史的縮影。

10月7日「黑色安息日」事件發生後,「沙羅納花園」(Sarona Gardens)和「園區」(HaKyria) 逐漸成為關注人質及支援人質家屬的動員中心。「沙羅納花園」的7-11(7 Eleven) 超商附近成了志工動員中心,超商一面牆上貼上許多祈願紙鶴。圖中右後高樓為政府行政大樓、左邊高樓為阿茲列里中心(Azrieli Center)。(攝影:賴素芬)

沙羅納區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土耳其鄂圖曼帝國時代(c. 1299-1922)。它是1871年由德國路德教中的Templers虔誠教派在鄂圖曼帝國統治下建立的殖民地。這個約60多公頃的農業社區是歐洲人在當地建立的最早的現代村莊之一。Templers這個名字來自新約聖經,認為每個人或社區都是上帝神靈的殿堂(Temple),因此這個教派稱他們的成員為Templers。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18),英國軍隊佔領了沙羅納區域,社區活動中心轉變為戰地醫院,其他房屋也被用作軍事用途。大約850名Templers居民被遣送到埃及開羅市郊區的集中拘禁營,直到大戰結束。隨著鄂圖曼帝國的瓦解,巴勒斯坦成為英國託管地,英國上議院於1920年通過讓約270名被遣送德國,其他居民則返回沙羅納殖民區。

在英國託管地巴勒斯坦時期(1920-48),大量猶太人移民到巴勒斯坦,沙羅納的現有市場提供新移民農產品和重要服務,成為重要的商業中心。1933年,希特勒的納粹德國勢力崛起,導致在英屬巴勒斯坦託管地的德國人被拘留。沙羅納社區被4米高的鐵絲圍牆隔離,約有1000名德國居民被關押。

特拉維夫藝術博物館廣場逐漸成為「人質廣場」(Hostages Square),並佈滿了不同的藝術象徵設計、人質照片海報、安息日餐桌和空椅,以及為人質祈福的布條等各種創意擺設。(攝影:賴素芬)

二戰大戰(1939-45)期間,英國軍隊再次佔領了沙羅納,並將其改建為監禁德國戰俘的營地。原本的德國居民逐漸被轉移到其他拘留營,近200名納粹支持者被驅逐到澳洲。

二戰結束後,大部分德國囚犯被驅逐到澳洲,沙羅納再次成為英國軍事和警察基地,但同時也成為以色列建國前的「猶太復國主義」(Zionism)民兵組織的攻擊目標,例如以色列國防軍的核心前身「哈加納」(Haganah,希伯來語意為「防衛」)等軍事組織。

該基地於1947年12月被「哈加納」接管,成為現代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的猶太軍事基地。1948年,隨著英國託管地結束,英國軍隊撤離沙羅納,舊房屋和軍營被新成立的以色列政府用作辦公室,一部分變成了軍事基地和國防軍事參謀總部,被稱為「園區」(HaKirya)。

「人質廣場」(Hostages Square)設有大型LED 紅色數字看板、顯示被俘人質被綁至今時日。(攝影:賴素芬)

在1970年代,重新開發沙羅納的計畫在歷史建築保護團體的抗爭和歷史學家的建議下,決定保留沙羅納作為具有文化遺產價值的地區,保留了18座具有獨特建築風格的Templer建築。然而,到了2000年代初,該地區變得年久失修,成為吸毒者的避風港。

特拉維夫市政府於2003年開始在沙羅納和「園區」進行歷史保護和大規模的整修工程。為了擴寬凱普蘭街(Kaplan Street),將4座Templer建築整棟遷移,修復並重新安置這些歷史建築,其他房屋也經過修復,保留歷史遺跡和兼併商業用途。2008年後,凱普蘭街的南部區塊被重新命名為「沙羅納花園」(Sarona Gardens),現在是一個受歡迎、充滿綠蔭的購物區,有博物館和遊客中心。

「黑色安息日」事件之前,「沙羅納花園」的綠地、花園、蓮花池、兒童遊樂場、餐廳、咖啡屋、特色商店和周圍的高級公寓是特拉維夫都會生活的黃金地段。其東邊是政府行政大樓,不遠處是特拉維夫的地標阿茲列里中心(Azrieli Center),也是特拉維夫主要的購物中心和辦公大樓,其中包括台灣駐以色列代表處辦公室。

阿茲列里中心(Azrieli Center右)為特拉維夫主要購物中心和辦公大樓,自以哈戰爭以來就不時播放國旗、團結一心標語和人質照片。圖中左邊是在「拉賓營區」(Rabin Camp)內的馬特卡爾大樓(Matcal Tower),是以色列國防部和軍事參謀總部。(攝影:賴素芬)

與「沙羅納花園」隔街相望的是被高牆包圍的「拉賓營區」(Camp Rabin),是以色列國防部和軍事參謀總部的所在地,可謂是以色列的「五角大廈」。該區的東邊入口通過一座「園區路橋」與阿茲列里購物中心相連。軍事「園區」的北側出口則是面對特拉維夫的文化藝術中心,包括歌劇院、卡梅里劇院(Cameri Theater)和特拉維夫藝術博物館(Tel Aviv Museum of Art)。

「黑色安息日」慘劇未發生前,「園區」的凱普蘭街和阿茲列里中心前的街道是以色列人捍衛民主體制的主要抗爭據點,從今年1月到9月底連續39週,數十萬人聚集、示威抗議以色列極右政府所提的司法改革方案。

「黑色安息日」事件發生後,「沙羅納花園」和「園區」轉向成為關注人質及支援人質家屬的動員中心。最初是一名名叫布羅茨(Avihai Brodtz)的男子持著被恐怖份子綁架的家人照片,靜坐在「沙羅納花園」的街頭長椅上,為一週前被劫持的親人默默守候,同時向政府發出無聲的呼籲和抗議。

他的抗議引起了廣泛關注,從那天開始,「沙羅納花園」和特拉維夫藝術博物館廣場逐漸成為「人質廣場」(Hostages Square),並佈滿了不同的藝術設計、人質照片海報、安息日餐桌和空椅,以及為人質祈福的布條等各種創意擺設。

「人質廣場」現在每天都有人聚集、週遭貼滿人質照海報和祈求釋放人質的海報,設有遮棚、志工發放海報及象徵回家的黃絲帶等。「沙羅納花園」的7-11(Seven Eleven) 超商附近成了志工集結與支持人質家屬中心、超商一面牆上貼上許多祈願紙鶴、鄰近樹上也掛了許多祈福的紙鶴。週末時,支援組織會在「人質廣場」舉辦大型集會和記者會,向政府和國際社會發聲,祈求人質的平安歸來。

主題照:週末時,支援組織會在「人質廣場」舉辦大型集會和記者會,向政府和國際社會發聲,祈求人質的平安歸來。(攝影:賴素芬)
172.30.14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