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站使用相關技術提供更好的閱讀體驗,同時尊重使用者隱私,點這裡瞭解中央社隱私聲明當您關閉此視窗,代表您同意上述規範。
Your browser does not appear to support Traditional Chinese.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CNA’s English website, “Focus Taiwan”?
こちらのページは繁体字版です。日本語版「フォーカス台湾」に移動しますか。
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Icon中央社一手新聞APP
下載

中國調控產能過剩 專家:需提振內需減輕影響

2025/10/4 14:04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請同意我們的隱私權規範,才能啟用聽新聞的功能。

(中央社記者廖文綺上海4日電)中國近年物價長期低迷、內需不足,渣打大中華及北亞首席經濟師丁爽從供給側分析原因,不外乎與產能過剩有關。中國政府已針對產能展開調控,但丁爽提醒,需透過「提振內需」減輕供給側改革對經濟增長和就業的影響。

渣打大中華及北亞首席經濟師丁爽在陸媒第一財經撰文,談中國近期的產能治理。

丁爽首先說明中國目前環境,近年中國製造業產能大幅度超出國內需求的消化能力,企業間競爭加劇,物價長期低迷。在各方對經濟熱度體感偏弱的情況下,居民會傾向於推遲消費,而企業則會因為營收和利潤低迷而削減投資,進一步抑制內需。

丁爽指出,中國的PPI(生產者物價指數)自2022年10月以來持續下降,而CPI(消費者物價指數)漲幅最近一直徘徊在零左右。一般而言,持續的物價下跌表明市場供給總體大於需求。需求不足的原因包括居民收入下降、預防性儲蓄需求上升、財富縮水、宏觀政策收緊等因素。

而從供給端看中國物價長期低迷的原因,丁爽歸納,首先是地方政府競相吸引投資,造成產能過度擴張,尤其是新能源汽車和太陽能電池等新興產業領域。其次,行業整合和市場退出機制尚不完善,財務困難的公司在地方政府保護下仍可繼續營運。第三則為過度競爭,使企業定價權偏弱。

今年7月的政治局會議要求治理企業無序競爭,推進重點行業產能治理。後續政策也顯示,政府逐步壓降已有的過剩產能,並遏制國內低價傾銷的行為,政策方向包括「預防過度投資」,規範地方政府招商引資行為;「壓降過剩產能」,引進自律機制控制產量或淘汰過時產能;「規範價格競爭」,發布價格法修正草案,要求企業不得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傾銷。

google news透過 Google News追蹤中央社

丁爽指出,此次調降產能的背景和2016至2017年的供給側改革不同,當前中國外部面臨貿易戰,內部房地產市場仍處於磨底階段。短期內,調降產能的措施會引起製造業投資減速,宏觀政策需要保持相對寬鬆,通過「提振內需」減輕供給側改革對經濟增長和就業的影響。

丁爽提到,中國服務業占GDP的比重約為55%,大幅低於發達國家接近70%的水平。在通訊、教育、醫療、養老、物業管理、金融理財、旅遊、文化體育及娛樂等領域,需求旺盛而供給不足,有必要進一步開放市場增加服務產能。(編輯:陳鎧妤)1141004

中央社「一手新聞」 app
iOS App下載Android App下載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

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