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李明維瑞典個展 邀觀眾共同編織集體記憶

(中央社記者辜泳秝斯德哥爾摩1日專電)藝術家李明維「願君安好,李明維」個展,26日在瑞典馬默爾現代美術館的「馬默爾藝廊週」開幕夜登場。民眾在城市節慶的氛圍中,親身參與、體驗以「邀請」為方法的藝術作品,共同編織集體記憶。
出生於台灣的李明維,擁有耶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現居巴黎、紐約與台北。其作品探索信任、親密與自我意識,曾於東京森美術館、台北市立美術館、巴黎龐畢度中心、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舊金山笛洋美術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柏林葛羅皮亞斯博物館、雪梨新南威爾斯美術館等全球知名美術館展出。
這次受邀於瑞典馬默爾現代美術館(Moderna Museet Malmö),李明維「願君安好,李明維」個展(Best regards, Lee Mingwei)安排在「馬默爾藝廊週」(Malmö Gallery Weekend)開幕夜當天推出,展期至2026年1月11日止。
另外,李明維個展的展場位於美術館地標性的渦輪展廳(Turbine Hall),館方安排開幕節目、策展人導覽與親子工作坊等,讓民眾在城市節慶的氛圍中,親身參與並體驗以「邀請」為方法的藝術作品。
本次展覽由分館長暨策展人米爾奎斯特(Elisabeth Millqvist)策畫,核心聚焦李明維3件參與式經典之作:「魚雁計畫」(The Letter Writing Project,1998–)、「織物的回憶」(Fabric of Memory,2006–)與「補裳計畫」(The Mending Project,2009–)。展覽亦將輪流播放「不期之美」(2017)、「聲之綻」(2013)與「如沙的格爾尼卡」(2006)的影像紀錄片。
策展人表示,作品將在整個展期隨城市社群的參與而不斷生長,並透過公開徵件與志工招募,邀請馬默爾居民與觀眾共同書寫這部「集體之書」。
李明維長年以「邀請」開啟作品,將日常行動轉化為儀式,藉由書寫、縫補、交談、贈與等,讓陌生人在開放情境中彼此相遇,而作品隨時間與參與者而共同生成不同樣貌,將展場轉化成交流與內省的場域。這種以「贈與與回應」為基礎的藝術創作實踐,常被形容為「溫柔而堅定」的關係美學。
此次展出的3件參與式作品:「魚雁計畫」以3座半透光的「信亭」營造靜謐空間,邀請觀眾書寫那些未曾說出口的感謝、道歉與告別,或閱讀他人未緘封留的信件,而獲得安放。
「織物的回憶」透過徵集瑞典境內載滿家族與個人記憶的織物或衣飾,搭配捐贈者書寫的故事,觀眾於展場中開盒、閱讀、再封存,形構城市的群體記憶。
「補裳計畫」以縫補、色線與交談為媒介,邀請觀眾帶來待修補的衣物,與修補者相對而坐,在縫合的時間裡交換生命經驗。
藝術家從個人經驗出發,以「關係與時間」為材料,經由觀眾參與編織成網,在不同脈絡與時間的演繹中不斷變化與流轉。(編輯:高照芬)1141001


本網站之文字、圖片及影音,非經授權,不得轉載、公開播送或公開傳輸及利用。